2月23日,大地终于在连续的阴雨天气之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坐落在青衣江畔的市博物馆,也渐渐泛出春天的气息。
三五成群的市民,簇拥着走进这座历史文化交汇的殿堂。
石兽、石碑、石刻……刚走进博物馆一楼右侧大厅,不少前来参观的市民,就被这里浓浓的汉代文化气息所吸引。
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座汉代残阙格外引人瞩目。
“无名残阙”出自“石箱村”
“郭馆长,我们发现宝贝了!”
2005年的一天,几个石箱村村民急匆匆找到时任芦山县博物馆馆长郭凤武,把在“石箱村”挖到墓阙残件的消息向郭凤武汇报。
得知消息后,郭凤武带领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发掘现场,后经确认残件为一座无名残阙的“屋顶”和台基。
芦山县的“石箱村”是一个老地名,即现在芦阳镇金华社区乐家坝。在“石箱村”一个叫马岩的地方,立着一座无名墓阙,墓阙的“屋顶”什么时候坍塌消失无人知晓,墓主人是谁至今仍无从考证,当地老百姓误以为四段阙身是四个石箱子,所以“石箱村”由此而得名。
古有阙是墓葬门之说
“阙”字最早现于《诗经·郑风·子衿》里。
“在古代,阙的精神内核是大门,是人神两界的交通门户,是人成仙时通向天国的门径。”芦山县博物馆馆长唐国富说,汉代是黄老思想、神仙思想流行的时期。而墓阙则是墓主死后登入仙界的天梯,是交通人神两界的门户。
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汉阙的雏型是古代城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
唐国富认为,芦山县的樊敏阙、“无名阙”以及雨城区姚桥镇的高颐阙,对于研究和还原秦、汉建筑提供了历史依据,阙上的雕塑、书法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揣测墓主人身份
雅安汉阙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主要有樊敏阙和高颐阙。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官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以按一定等级建阙。
唐国富介绍,在古代,建墓立阙都是十分讲究的。阙的高矮、规格、是否铭,这些都与阙主生前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息息相关,普通的老百姓是无权享用的。
“汉代人死后能享有‘双阙’,那墓主人必定是达官贵人,且官职还不低。”唐国富说。针对这座“无名阙”所具有的“双阙”造型,唐国富大胆推测,墓主生前有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阶,起码是太守以上的官爵。
汉阙作为汉代建构的文化习俗,西汉兴起,风行400余年,直至东汉末年方渐趋式微。虽然这种风习消亡了,但汉阙所存储的社会文化信息却历久弥显,并不断激发后人的想象力。原本作为墓葬构成的汉阙,现在已被视为珍贵的艺术作品。
记者 黄伟 高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