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成都6月23日电(张永祥 贾春 张枥)“自来水儿清又甜,农民吃水不再难。”“山区交通好方便,水泥公路通屋前。”……诸如此类的诗句,李荣训写了15段,他用一位农民特有的质朴语言,记录着身边悄然发生着的变化。朗诵着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句,6月18日,笔者踏上了寻访老农李荣训的路程。
感恩 生活会更加美好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大坪镇蜿蜒进红光村,路旁密植的桑树与成排成行的杨树交混成林,让人感觉置身于天然氧吧。一幢幢漂亮的楼房透过车窗进入笔者视野,整洁的村容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泥路直通李荣训的家。他家最显眼的是,客厅里有一面“文化墙”——上面贴着《四川日报》、《南充日报》等党报刊登过的升钟库区扶贫的相关稿件。文化墙下方,一台彩色电视机播放着精彩的节目。平时忙完农活,李荣训喜欢坐在电视机前泡上一壶茶,点上一支烟,乐呵呵地关注天下之事。
“2005年以来,南部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7.7134亿元解决库区‘六难’。我们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那时的1039元增加到去年的4580元……”李荣训如数家珍一般给笔者“盘点”起库区三年扶贫与深度开发取得的成就。
“库区的变化让我们学会了感恩。”李荣训说,过去乘车去县城要一天的时间,现在一天可以跑几个来回。过去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现在觉得农村人和城里人没啥差别。过去干部不为老百姓办实事,总爱给他们找茬,总是恨干部、骂干部,现在干部植树造林、栽桑养蚕,像农民一样跑前跑后发展产业,谁还恨他们骂他们呢?
李荣训说起变化,眼中总是充满着喜悦,什么“万亩蚕桑”、“千里核桃走廊”、“十万西河山羊”、“全国钓鱼城”等库区的特色品牌更是让他记得牢牢实实。在李荣训的心中,南充市委、南部县委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为老百姓所做的一切贡献,只能深深的记在心中,永感党恩。
知足 一位老人的感恩情怀
“感党恩就会更加奋发。”李荣训说,建党90周年即将到来,他看到电视上很多地方都在举办纪念活动,回想自己生活的变化,他越想越激动,用三天时间写出了这些赞美诗。
李荣训告诉笔者,几年前,每天最让自己揪心的是吃水问题。那时,他一大早带上运水的工具,走4、5里山路找河沟寻水,找到水后,常常是老伴用一个塑料桶背水,自己用扁担挑,路不好走,回到家中余下的水还装不满一水缸。“你看,现在水泥路修到了我的家门前,厨房接有自来水、天然气,别说有多方便了。”李荣训一边说着,一边拉着笔者到厨房,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打开燃气灶,蓝色的火苗直舔锅底……
“镇党委、政府帮我们种植了核桃树,还养了蚕桑,我和老伴每月还能领到1000元的养老保险,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李荣训说,在前不久他还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对比以前的生活他已经很知足了。
“这些都是党的恩情啊!没有升钟库区的扶贫,就没有现在的生活。”李荣训感慨地说,自己生活的大坪镇红光村四组,20余户人家,15户修起了小洋楼,3户购买了小汽车……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无不让他心中感触着共产党的伟大,感怀着党的恩情。
作诗 歌颂党恩憧憬未来
“1949年,我刚好5岁。”李荣训说,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他一年到头都光着脚。数九寒天,他的双脚生了冻疮,除了用海椒敷冻疮处,再也找到不什么办法治疗。夏天,气候炎热,地面被晒得滚烫,为了避免被烫伤,他走路时得选草多的地方。李荣训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去串门,当时没有像样的衣服,只好从别人家借,回家之后再还给人家。父母的衣服常常是补丁连着补丁,实在不能再补了便裁剪成小衣服给他穿。
“建党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李荣训说,他居住的那个地方叫石家坪,过去有几句顺口溜说“天不平,地不平,嫁人不嫁石家坪,上山一背牛屎粪,下河一背红苕藤。”现在红光村石家坪这样偏僻的地方,农民都能用上小汽车,其它地方的变化可想而知了。
“国家免去了皇粮国税,还通过粮食直补、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来帮助我们农民增收。现在不要说城里人,就是农村也看不到有人穿补丁衣服了,好多衣服半新旧就被当做废品处理了。”李荣训说,过去的皇帝老儿也没有现在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得好。不信哇?他们哪个看过电视?哪个用过手机?哪个坐过飞机?哪个晓得动车是啥意思?
党的一项项英明决策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李荣训于是拿起手中的笔作起诗歌来:“你别看我仅上过小学4年级,我的文化知识都是在生产、生活中自学的。我的这些诗所反映的就是我身边交通的变化、水利设施的变化、人们观念的变化等等。”
“唱起山歌无尽头,好比江河水长流,只要跟着共产党,幸福生活永千秋!”李荣训坦言创作诗歌的目的就是歌颂党恩,告诫年青一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