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新城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本版图/重庆晨报记者 鞠芝勤
重庆晨报首席记者肖庆华鸟瞰崇州
执行航拍任务的直升机飞临崇州上空
崇州新城绿意盎然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3周年祭。
昨日,重庆晨报作为唯一一家四川以外的媒体,受邀航拍天府之国的新家园。当我们飞过崇州上空时,这座灾后重庆援建的城市,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川渝一家亲,此刻血脉相连。
本报接下来还将推出“5·12”汶川地震3周年特刊,全面反映灾后重建。
灾区重生,生机勃勃
昨日上午10点50分,重庆晨报记者鞠芝勤和肖庆华,在成都登上直升飞机。同行的,还有著名的重庆籍军旅摄影家、中国军旅航拍第一人田捷砚。
直升机缓缓升起,我们顺着成雅高速飞越新津来到名山蒙顶山。机翼下方是成片的茶园,生机勃勃。直升机随后经过雅安,进入峡谷。飞行在3700米的高空,那些地震后留下的滑坡“抓痕”,已经逐渐被植被掩盖。
中午12点,我们来到重灾区汉源县城上空,虽然距汶川直线距离200公里,但在5·12地震中,汉源旧城区的老旧房屋垮塌严重。如今,一座全新的山水之城呈现在眼前。一幢幢崭新的房子矗立在半岛上,碧水环绕。今天的汉源是一座全新的灾后重建城市,也是一座全新的库区移民城市,可容纳3万人。
崇州重建,美不胜收
“快看快看,崇州崇州,这是重庆援建的崇州!”飞抵这次航拍的重要城市崇州时,重庆晨报记者鞠芝勤激动得大喊起来。崇州受灾后,他曾不止一次来到这里,崇州的每一个变化,都让他关注。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他不顾安危,一屁股坐在了打开的机舱口,将相机伸出了舱外。
在5·12地震中,崇州受损严重,由重庆对口援建。援建项目分为重大建设项目、物资援助项目和智力援助项目三大类,共涉及111个项目。
飞机沿着长42.23公里的“重庆路”直行,这条公路连接了沿途7个乡镇,20多个灾民安置点,被崇州人民称为致富路。去年5月,重庆晨报记者曾经前往这条路采访,当时还未完全竣工。如今,这条路因为沿途风景太美,被四川网民称为“史上最美乡村公路”。
援建的崇州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已经于去年9月底完工。从空中看下去,两院大楼气势磅礴,已经成为崇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崇州变化最大的就是新建了好多房屋。在三郎镇凤鸣村,这片震前的破旧平房区,变成了农家别墅、乡村酒店还有荷塘花海。联排、独栋湖中别墅,成片的油菜花,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谁能想到这是3年前遭受地震重创的崇州呢?川渝一家亲的血浓于水,在崇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5个小时,飞越数千公里,这次空中俯瞰灾后四川的经历,值得永远铭记。 重庆晨报首席记者 肖庆华 实习生 廖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