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汶川6月4日电(邱令璐 报道)在藏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是当地人,却在来到这里的两年时间心系藏区,关心着这里的一切发展,他们顾不了回家,他们顾不上休息,因为他们身上担负着责任和使命,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当地人。
四川省藏区属全国第二大藏区,素有“藏区前哨”之称。2010年5月,四川省委在全省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首批从省级机关和13个内地市选派了1260名干部人才到藏区开展援助工作,挂职服务两年。
两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把藏区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主动融入当地的工作和群众中,藏区在他们的援助下越来越好,而援藏干部本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2010年,一共有47名援藏干部人才被选派到汶川,他们在“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攻坚阶段和三年任务全面完成的决胜阶段踏入震中汶川,克服地震次生灾害频繁、时有余震、条件艰苦等困难,零过渡、快融入,全力以赴推进县城灾后重建、深度参与重点工作和发展振兴工作、齐心协力做好产业重建。
“垃圾书记”龚明:我就是汶川人!
“龚书记,你嘴唇干了,我去给你倒点水”,“龚书记,来,抽烟”,“龚书记,吃饭没有?”
和龚明走在汶川县城里,总是可以听到当地老百姓对龚明关心的问候,而龚明每次也是笑笑回应,“没事,我不渴”,“吃了,刚刚才吃完!”
龚明,原是四川资阳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来到汶川后,担任汶川县委副书记,这两年对他来说,是不平常的两年,从刚开始的不被理解,到后来被老百姓接受,龚明觉得很值得,他也是47名到汶川的援藏干部中,唯一一位表态愿意留下的人。
据龚明回忆,2010年5月12日刚来汶川时,这里在广东的援建下已经大有改善,但因为老百姓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部分老百姓还一时难以改掉随手扔垃圾、不爱护公物的毛病,龚明见此就带着当地的城管队员每天早上七点半在全城走一次,晚上甚至还会“蹲点”,见到垃圾就自己捡起来,看到老百姓不爱护公物就教育他们,因此还得到了老百姓送给他的“垃圾书记”的称号。
龚明对此毫不在意,觉得这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现在老百姓也早已没有了那些不好的习惯,“当官不重要,做事才重要,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我很自豪。”
几乎很难想象,在这儿两年,龚明连自己的住房都没有,就在办公室里隔了一个隔间,放上一张床就成了卧室,“住房本来就紧张,而且这样也方便做事,有什么急事可以第一时间到位!”
谈到选择留下的原因,龚明表现得很坦然,他告诉记者,两年的时间,看着汶川县城在他的手中一点点发生变化,并且和这里的干部群众感情也越来越深,“在汶川的两年,是我感动的两年,也是感恩的两年,我就是汶川人。”
对于选择留下这个决定,龚明表示,父母能理解,也很支持,不管后来会被调配到哪里,但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他会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官当不了一辈子,只要肯做事,老百姓就会记住你!”
副县长李杰:花衣服和口哨 是我的“标识”
李杰在援藏期间,作为常委在县委分管农村工作,作为副县长在县政府分管大农口14个部门工作,同时担任了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指挥长、草原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
在大力发展汶川本地农业的同时,李杰还担负着压力非常大的一项工作,那就是防汛、防地质灾害。上任以来,他成功和当地的领导干部及群众渡过了“8.14”、“7.3”、“8.20”等多次严重泥石流灾害,创造了“零伤亡”奇迹,2011年,他主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联动防汛抗灾应急机制在阿坝州推广。
就是这样一位随时和自然灾害斗智斗勇的李县长,却拥有属于他自己的标识:花衣服和口哨。
李杰告诉记者,他不管走到哪里,随身一定会携带老婆送的小口哨,他的穿着一定不会是朴素的纯色,而是老婆要求的“花衣服”。李杰苦笑着表示:“她说万一我出事被埋了,衣服花点容易被找到,口哨也可以救急。”
两年过去,当面对离开,李杰觉得有点遗憾,他表示,在他抓的工作中,农业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地方甚至才开始起步,虽然他相信第二批的援藏干部依然优秀,但由于每个人在产业发展上理念和思路的不同,他担心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得到最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