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感恩网:传播感恩文化,传承大爱精神!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部门或单位学雷锋存在流于形式和一阵风现象,也反映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些人奉献精神的淡化。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人以助人为乐,以奉献为乐,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高扬着雷锋精神,温暖着特殊人群的心……每当有灾有难的时候,就会有爱心汇聚,他们素昧平生,却乐于相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家住芦山县清仁乡仁加村田坝组105岁王成珍老太,怀揣平日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1000元,硬是叫儿子用轮骑把她推到10公里外的县城捐给灾区群众。
2010年7月,天全县思经乡马渡村4组19岁小伙向滔在广州打工遭遇车祸成植物人,他的父母打破农村传统习俗,决定捐献儿子全身器官,挽救那些急需器官救命的人。
2010年8月,荥经县大田乡新文村4岁女童珍珍,患上白血病因家境贫困无钱医治,病魔随时都会夺走幼小生命,消息上传网上,爱心很快汇聚,近30万善款中,最大一笔10万元来自北京。远的遥寄善款,近的到医院看望,贫困小女珍珍沐浴在爱河里……类似感人故事不胜枚举,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
尽其所能 温暖身边人
学雷锋,不需要口头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一时冲动的所作所为,因为,爱与奉献的雷锋精神已经深深扎根祖国大地,代代相传。
雨城区对岩镇袁明琪是一名理发师,在农村开了个小理发店,凭手艺养家糊口。4年前,一名老太上门央求袁师傅能上门帮老伴理发。袁师傅马上拿起理发工具上门,结果得知老人因疾病在身,行动不便,头发胡子长了没办法……袁明琪按照程序,认真仔细地为老人修面、理发。打这以后,袁明琪就为自己立下“上门服务”的规矩,这一“小小”规矩,却温暖了许多行动不便的农村老人。
为便于上门服务,他把附近行动不便、老弱病残的老年人名字记下,定期上门理发。同时,他还定期到雨城区李坝敬老院免费帮老人理发,4年多来,袁明琪从没间断上门为老年人理发,老人们都亲切叫他“小袁”。
杨小波,2009年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学任教的工作,参加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活动”,服务于芦山县总工会。他连续三年被单位下派芦阳镇城西社区挂职帮扶,他充分发挥贴近职工、贴近群众优势,700余次深入社区、乡镇、企业、群众家中开展调研,认真统计社区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低保边缘户档案、了解大病救助、困难学生帮扶、走访慰问具体情况,先后建立困难帮扶档案2000余份,及时帮助困难户、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走出生活困境。
3年来,杨小波共协助单位走访慰问特困职工1980人次,看望慰问省部级劳模63人次,送去慰问金100余万元;帮助326名困难高中、大学生职工(农民工)子女实现求学梦,共送去助学金30万元。他还利用自己大学生志愿者微薄的生活补助费,主动与4户困难职工家庭建起帮扶结对,先后对思延、清仁、双石等乡镇23名小朋友进行帮扶。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身边的特殊人群。
这是责任 也是义务
芦山县余蓉,一心赴在“帮贫助困”工作中,6年来,经过上下奔波,她先后争取、募集资金25万多元,救助因患病、遭遇车祸、家境贫困的儿童600多人,被贫困儿童称为“余妈妈”。日前,余蓉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力所能及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2009年3月,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13岁的韩城因患先天性心脏病无钱医治,已经出现嘴唇发紫、流鼻血甚至昏倒等病状,他的父母借钱送到医院检查,医生告知:病情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否则超过14岁就难以根治,需要治疗费2.5万元。可2.5万元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放弃,韩城只有死路一条,医治,钱包空空如何支付医疗费……
就在韩家老小伤心落泪时,余蓉得知了此事,她携带慰问品赶到韩城家看望,得知韩城最佳治疗期限只有半年,为尽快解决燃眉之急,余蓉回家当天,便召开家庭会,希望已经挣钱的家庭成员和亲戚带头献份爱心,挽救韩城生命。很快,余蓉和她的4位亲戚每人捐款1000元,共计5000元,一时间,爱心如潮,机关、学校和许多社会爱心人士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韩城终于到成都一家心血管医院做了心脏手术,痊愈出院。
平凡得像一棵草,朴实无华,她的爱心像一团火,熊熊燃烧,她用爱心为急需帮助的人撑起一片爱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