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地处德阳市中心辖区,旌阳区的一张城市名片是“大孝故里”。千百年前的德孝文化,注定使这里更重视将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平行的位置。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德阳市旌阳区创新载体,追求精神文明建设 “有形化”,即运用评选道德模范、唱红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感恩教育、支持群众文艺团体发展、打造好“三基地一窗口”等多种载体,搭建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处生根。
道德模范人物切片
张荣芳,德阳市旌阳区居民。11年前,34岁的张荣芳夫妇双双下岗,将就8000元安置费,她开始创业。历经失败后,依靠诚信经营,她最终获得了成功。她主动安排了18位下岗职工到自己的企业就业,并帮助他们独立创业。她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她长期资助社区15位孤寡老人,帮助7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杨加余,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人。其母今年高龄73岁,1998年患脑溢血后瘫痪,10多年来,他悉心照料母亲,被当地群众公认为 “好孝子”。他说,父母将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就应该在父母年老、生病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郭云臣,德阳市旌阳区城区供电局城市配网中心主任、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城市配网,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的岗位,郭云臣长年加班加点确保电网运行正常,勇于奉献。同时,他注重内部人性化管理,以身作则,以人为本。他和他所领导的团队荣获多项荣誉。□ 龙腾飞 张红霞让人人心里都“住”进一个“模范”张荣芳、杨加余、郭云臣……他们站在舞台上,披着鲜红的绶带,每一人都是一道德标杆;他们扎根在生活里,崇高的背后是朴素的热爱、真诚的善良。他们值得表彰,也是可以学习的普通人。当他们林立于社会,精神大厦巍然矗立。
这是2010年、2011年旌阳区、柏隆镇两级政府评选出的“道德模范”,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灾区德阳市旌阳区精神重建的代言人。在物质家园垮塌在地震中时,精神家园更需要汇聚高尚者的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随着近年来地方发展出现过度重视经济增长。本应“硬”起来的精神家园,日益被边缘化、虚空化。
德阳市旌阳区位置独特,既是主城区的组成部分,又是距德阳最近的城乡结合部。城市经济的辐射,市场法则的渗透,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更使这里成为一个“精神考场”。尤其是地震后,与极重灾区一路之隔的旌阳区,要在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开启重建,精神的引领尤为重要。
“旌阳人民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越是困难当头,越是坚强不屈、奋进崛起。”旌阳区委书记杨建明说。
需要一种形式、一股力量、一根主线激起全区61万群众的参与热情,学习身边的典型。旌阳区想到了评选道德模范——道德自律、道德觉醒和道德创新,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动力。
2009年9月,旌阳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该项活动,评选旌阳区首届道德模范。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实行 “开门评模范”——
只要是在旌阳区辖区内工作、生活的人员都可以参与。在评选过程中,共有30余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评选活动中。仅旌阳在线的浏览人数就达10余万次。
坚持“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的观点,走群众路线。在推荐出来的57名候选人中本应评选出10名道德模范,但“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几名候选人的事迹不突出,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该奖项仅评选出1名道德模范。选出的9名道德模范名单在各类媒体公示7天,以确保公正。
最终,全区群众投票所评选出来的9名道德模范中,7名来自生产一线,涵盖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2名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
去年3月,9名道德模范获得表彰。同时,为了建设长效机制,旌阳区文明办协调相关部门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进行帮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使他们脱贫致富。他们的光荣事迹被刻录进《道德的力量》光碟,下发到区内各单位、各社区,号召人们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
今年3月5日,位于4县交界的旌阳区柏隆镇表彰“感动柏隆”十大人物,这也是一次对乡村道德模范的激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汇聚道德的力量 让光明照进心底阳春3月,全国迎来第29个“文明礼貌月”,全省迎来第10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这些与时代同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伴随着人们成长。对于德阳“孝”文化的发源地,旌阳区是一个精神高地。
在兔年伊始,幸福发展诉求相继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并由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进全国“两会”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建设等诸项精神文明内核都进入高位求进中。
对于身处重灾区的旌阳来说,让精神文明“有形化”,更有着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建设“三基地一窗口”的特殊意义。
外化精神文明建设,具象精神重建,寻找和搭建有效载体和平台,更有效地引导核心价值观,是旌阳区一直主动思索的内容。
自助及他助。“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群众的心理重构是个国际性的话题。物质上的家园通过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和群众的自力更生重新建起来了,精神的家园如何重建?旌阳区首先营造学习的氛围,在各板房区、各社区安置点、各农民集中居住点都设置书屋,大量摆放心理学类、抗震自救类、卫生防疫类等书籍,满足人们对知识的第一位需求。与此同时,借助各类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对人们进行心理辅导,例如在学校中进行的“背摔”训练,引导孩子们相信团队,相信他人;对门面震毁的城区经营者,提醒辅导者进行跟踪,帮助其彻底走出心理阴霾。
文艺节目引导。抗震救灾阶段,灾区有大量专业演艺团体、知名文艺界人士相继进入,为当时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送去关爱、温暖,抚慰并引导他们振奋精神、重新站起。进入重建阶段,如何衔接?这个阶段更漫长,如果缺少了关怀和引导,人们更容易出现心理的反弹。于是,旌阳区即使在板房区,也特别注意配套文体设施,健身场、练歌场、篮球场一应俱全,高音喇叭、流动电影放映队、舞蹈队、腰鼓队、秧歌队、乐器队等各类群众表演团队非常活跃,所选择和编排的节目也都是励志、奋进类的,引导人们“满怀希望地向前看”。
做好“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灾后,旌阳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了很多中小型广场,各展室周围多达20余处,单是孝泉镇就有15处,全区广场数量更是数以百计。人们在这里唱红歌,唱感恩歌曲,参观各种展览,不断获得信心和力量。与此同时,旌阳区大力打造旌湖两岸和孝泉古镇。结合旌湖两岸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古蜀文化、现代园林文化等,一桥一景,主题鲜明,互相辉映,形成沿湖而兴的文化长廊。结合孝泉古镇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建筑,形成了以孝文化旅游节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三孝园、德孝城等景观在灾后重获新生,古色古香的孝安大道已初具古街雏形,新建的回民小区、半边街等极富伊斯兰民族特色,孝泉中学、民族小学重建后更是焕然一新,人文气息浓厚。
“十二五”开局,旌阳区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核心区域的同时,旌阳区将更加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健康,把幸福感送进更多人心中,把道德模范的人性力量输送到人们的价值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