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国道上,两万汶川群众送别广东援建人员――
□本报记者 张立东/文 陈鹏/图
三年前的汶川没有哭泣,汶川人向世界传出“汶川不哭,四川雄起”的坚强声音。
三年后的今天,汶川藏羌回汉儿女落泪了,因为对援建亲人的不舍。
整整三年,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的702项、总投资82亿元的项目终于全面完成。今天,援建者将告别这片世人瞩目的土地,返回故乡。
“亲人,再饮一杯青稞酒,再吃一颗甜樱桃吧……”5月20日,沿着滔滔岷江,从汶川县城到银杏乡、绵虒镇、映秀镇的55公里的213国道上,两万多名汶川当地百姓手捧羌红和哈达,泪别广东援建者。
66岁的太婆送亲人
羌绣《感恩祖国》送给援建者
5月20日6时,天刚麻麻亮,汶川县城主干道东街上就出现了自发送别广东援建亲人的群众队伍。
克枯乡木上村66岁的羌族婆婆余光花来了。“感谢肇庆亲人,我们的房子修好了,水泥路通了,娃们上学都在乡上新建的小学。”老人眼含泪花。她的背后,站着来自全乡的500多名群众。
早上5点多他们就在乡上集合出发了,大家怕余婆婆站太久累,劝她不要来。“不,我必须来,来送送亲人。”余光花要把全村人的心意——一幅1.5米长、0.8米宽的羌绣《感恩祖国》送到肇庆亲人手里。羌绣上,有代表友谊的松树,有代表吉祥的牡丹,还有载着祝福的丹顶鹤。
这幅羌绣,余光花和村里几位羌绣手艺最好的婆婆绣了三个月。一针一线,记录下感恩之情。
离汶川县城最远的卧龙镇100多名群众代表来了,转经楼村的成越鸿带来了一大早刚摘的甜樱桃,“给揭阳援建亲人们带上,因为他们,我们的日子才像这樱桃一样甜。”在县城举行欢送大会进行的同时,106公里外巴郎山下的卧龙镇,转经楼村、足木山村和卧龙关村放着感恩援建者的歌曲。
三江乡的群众们来了,他们举着写有“饮水思源,不忘惠州”的锦旗。“援建者们给我们修了自来水厂,让我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三江乡的苏文碧记得,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的那天,大家点起了喜庆的鞭炮,和援建者们共饮青稞酒,同跳锅庄舞。
300援建者喝下青稞酒
“汶川永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8时30分,欢快的羌鼓拉开了汶川县欢送广东援建亲人大会的序幕。来自汶川县各乡镇的代表为300位即将返回广东的援建者献上羌红和哈达,羌红和哈达迎着晨风飘动,感动的泪光闪烁在每个人眼中。
再给亲人倒上青稞酒。
300杯青稞酒,杯杯漾着感恩情。300位援建者动容,一饮而尽,向着前来送行的近万名群众深鞠一躬。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汶川儿女和广东援建者心连心,早已是兄弟姐妹一家亲。
来自茂名的援建者杨冰峰喝下青稞酒,和向自己献上羌红哈达的银杏乡一碗水村代表孙开军相拥而泣。泪水是喜悦的,如今的银杏乡已经焕然一新,180米长的茂银大桥横跨岷江,结束了全乡群众靠颤巍巍的铁索桥进出的日子。这座大桥,成为茂名市和银杏乡友谊的见证。
“装不下了,心意我们领了。”“那把花椒带上,回去也有个念想。”广州援建者赖绍荣握着威州镇秉里村大妈董进秀的手。董进秀拿来了家里最好的腊肉、土鸡蛋、花椒,装了满满一背篓。赖绍荣接过一包花椒,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他的胸前,挂着六条羌红和哈达。
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工作组组长陈茂辉代表所有援建者,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交给了汶川县县委书记青理东。这面国旗,在广东省援建工作组门前飘扬了三年,20日一早,工作组的成员们在这面见证三年援建奇迹的国旗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汶川永远是我们援建者的第二故乡。”陈茂辉说。
55公里的路走了两小时
一路都是来送别的汶川群众
欢送大会后,援建者们坐上汽车,30多辆车组成的送别队伍出发了。从汶川县城到映秀镇的55公里,车队走了近两个小时。
不敢开快,也不忍开快,一路上都是来送别的汶川群众。
在绵虒镇,车队停下了。来自全镇14个村、1个居委会的3000多名群众正在这里等候返乡的援建亲人。涂禹山村的藏族群众索艳霞带着3岁的女儿,“如果没有广东援建者,我的孩子就不会在新房里健康地成长。”珠海援建者帮村里建起了新农房,修起了村里从没有过的水泥路,这座高山上的小村从此方便地连接起了国道213线。几十位村民用藏族最高贵的礼仪欢送亲人,队伍走过,他们撒下代表吉祥的龙达。
在映秀镇,车队停下了。5000多名来自映秀镇、水磨镇和漩口镇的群众正在这里含泪等候。三个小镇,曾因位于震中而受到世界瞩目,三座小镇,也因广东真情援建而引来全球关注。
映秀镇黄家院村的吕汝华站在送别队伍的最前面,60岁的他手里端着一碗青稞酒,身后,他的孩子抱着一坛酒。“这是我用震后第一年丰收的青稞酿的,亲人们喝一杯吧。”面对震倒的房屋,他没有哭过,面对即将离别的亲人,老人哭了。来到汶川的第一批援建专家代表王世福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第一批援建汶川的干部甘永佳一饮而尽……
离也依依,别也依依,三年时间虽短,亲情恩情绵长。从2008年8月7日,第一支广东援建队伍到达汶川县的那天起,10万汶川儿女与广东援建者携手共建,如今的汶川县,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广东亲人要走了,再献上一捧羌红哈达,再敬上一杯青稞酒,再道一声:亲人珍重,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