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灾后重建三周年·民生篇
石棉是革命老区,又是大渡河梯级开发库区移民和多民族的聚居地。“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石棉“6·18”地震发生后,作为国定重灾县的石棉,面临着灾区、库区、山区、民族地区叠加的诸多难题,灾后重建困难重重。
棉城12万儿女服从大局,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无所畏惧、无往不胜的红色意志,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不屈的精神,以民生为本,在重建中崛起,谱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
灾后重建,民生为本。昔日山河破碎的土地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新兴产业与民族文化蓬勃发展,无数儿童和青少年又在安全舒适的校园里幸福生活,卫生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和谐的新棉城。
5.12汶川地震和石棉6.18地震灾后打造藏式新民居区域的先锋藏族乡松林村集中安置点新貌
山区乡村
靓丽家园
救灾先救人,重建重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石棉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紧急预案,第一时间抢救生命,抢通交通,恢复通信,保障电力;及时转移受灾群众,搭建临时板房,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积极开展医疗救治、环境杀毒、疫病防控、心理抚慰……
震后仅7天,石棉就下发了《关于“5·12”地震灾后农村房屋恢复重建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强化质量”的重建原则,出台了由县财政补助重建户的政策,统一设计参考图纸,培训施工技术人员,全面指导群众积极自救,开展农房重建,就此拉开了石棉灾后重建的序幕。
地震中,石棉县先锋乡松林村1组受到严重破坏,共有100户群众的房屋需重建,10户群众的房屋需维修加固。该组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按照县上统一重建规划,积极开展农房重建工作。该安置点重建永久性安全住房116套,是石棉县最大的集中安置点,也是我市灾后重建中规模最大的灾后农房重建集中安置点。
从拆除危房、自建过渡房、搭建活动板房,到如今住进安全舒适的新家,这里的每一个村民都见证了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变。“以前的松林村,房屋基本为‘土打垒’,现在可好了,家家都住上了宽敞的乡村‘别墅’。”村民王启华说。
三年恢复重建,两年基本完成。民生为大,住房优先。石棉县把农房重建列为重建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投入最大、进度最快、用心最多。
3年重建,4615户农房全部喜迁新居、15586户农房维修加固全部完工、1566处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全部完成、7274户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工。
乐业才能安康。灾后重建,除了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更需要帮助受灾家庭重建全家人的生计、重建生活的信心、重建发展的希望。
在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同时,石棉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抓手,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抓好以黄果柑、枇杷、草科鸡、干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基地建设,并以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排头兵,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如今,石棉不仅打造出了以黄果柑、枇杷等优质水果为主的低山河谷产业,还形成了以牛、羊养殖和干果为主的高山产业,以草科鸡和反季节蔬菜为主的中山产业,成为了石棉发展区域经济品牌的生力军。
以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契机,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如今已成为石棉乡村的又一新兴产业。
来到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彝家特色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夏季多雨凉爽,冬季银装素裹,水力、森林和草场资源丰富,有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石棉县旅游局局长李昀志介绍,林海、天然湖和人工湖、温泉群、草地、电站群,构成了栗子坪乡的“五绝”。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不朽的民间传说,成了栗子坪旅游的三张名片。雅西高速公路首创的甘海子小半径螺旋隧道又是一道独特风景,她的雄壮,她的蜿蜒,她的神奇,总是让人驻足欣赏,啧啧感叹。
自然景观优美、居住环境舒适、民族风情浓郁、社会文明和谐。在民生重建中,石棉县始终把群众的意愿放在重要位置,将群众的主体作用作为重建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将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发展的重要指向和奋斗目标。
灾后蟹螺藏族乡中心小学校园
安全校园
书声琅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石棉县75.8%的校舍在地震中受损。如何尽快恢复教学秩序?如何修建安全舒适的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十分期盼,政府高度重视。
重建需要资金,重建需要规划,重建需要程序。为了有效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加快推进教育灾后重建步伐,石棉县成立了社会事业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集体会商制、目标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把项目规划、资金争取、工程招投标和工程监管等环节落实到县级领导,落实到责任部门,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与此同时,石棉县还将灾后重建与全县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相结合,撤除安全隐患较大、规模较小的学校。
特殊党费援建、港澳援建、台湾援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援建……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给予了石棉县教育重建巨大的支持。
石棉县蟹螺乡蟹螺小学,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所名副其实的“马路学校”。如今的蟹螺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规划合理、功能齐备,安全舒适,宽敞明亮。一幢幢整洁的校舍,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一个个欢快奔跑的身影,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让人们看到了石棉美好未来的希望。
在石棉县擦罗乡中心小学,60%以上都是彝族学生。学校教学楼在地震中成为危房,无法使用。震后,学校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援助下,共投入555万元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新建了一幢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宿舍楼(包括食堂)。该校四年级学生毛鑫华高兴地说:“新学校建好了,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特别开心。谢谢援建我们的叔叔阿姨们,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希望在重建的校园里升腾,青春在激昂的赛场上驰骋。”2011年4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3周年临近之际,雅安市第十届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在石棉中学举行。而此次运动会所用的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是澳门特区政府援建石棉中学灾后重建项目的部分内容,占地约17992平方米,投资约500万元,于今年4月初完工并投入使用。
一所所新落成的学校背后,是石棉县委、县政府的倾心投入,是广大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是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在来自全国各地援建者的帮助下,石棉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全县38个项目进入了重建规划,预算总投资20722万元,这对于石棉县来说,无疑是很大一笔投入。教育灾后恢复重建,将使全县教育事业比震前提速10年以上。”石棉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灾后恢复重建并不是终点,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新起点上,石棉县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软实力,加快发展优质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构建与石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全县教育综合水平。
灾后重建后的石棉乡镇卫生院
卫生医疗
迈上新台阶
医疗卫生事业事关百姓安康,是重大民生问题,不容轻视。
长期以来,石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引进,再到公共卫生服务,有魄力、有担当地投入大量财力,促使石棉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医药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撑起了一把坚固牢实的“保护伞”。
三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石棉“6·18”地震,让石棉县卫生医疗事业经受了巨大的考验。虽然损失巨大,但石棉卫生医疗事业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
——震后,石棉县抢抓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历史契机,多方争取资金,寻求帮助,灾后恢复重建首战告捷。据统计,震后,石棉县医疗卫生项目共37个(卫生系统灾后重建项目21个,计生项目16个),规划投资1.5529亿元。
——2008年下半年,石棉县医院启动数字化工程建设,率先为创“二甲”医院探索数字化管理之路,医院规范化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
——2011年5月,石棉县城滨河路,一幢9层大楼惹人注目,雅安市红十字博爱中医院正式投入使用。
“新医院建筑面积1455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病床数也从110张增加到180张,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中医院的医疗水平。”石棉县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棉县中医院已顺利通过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复查评审,接下来,该医院还将实行数字化建设,以促进更规范和高效的医院管理。
在石棉县安顺乡,路旁两排灰白相间、极富川西民居特色的新楼静静伫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石棉县灾后恢复重建的安顺乡红十字博爱卫生院就位于这里。
10日上午,赵秀文老人一大早就带着外孙来到卫生院看病。从挂号、检查,再到确定病因取药,一切都井然有序。“以前,村民无论病痛大小都喜欢往县城里跑。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就医环境,条件不比城里的医院差多少,可方便了!”老人说。
医疗卫生事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一座座新修的医院拔地而起,先进的医疗设备、崭新的医务工作室……患者在这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如今,石棉县医疗卫生水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灾后重建中脱胎换骨。
陈曦 周万龙 雅安日报记者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