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安县方碑村新景象(资料图片)
方碑村村民王昌应三年前从北大好心人处借了一万元钱修房,如今靠卖菜提前还清
●借比捐更管用,捐的可以不还,借的必须还,我才不会变成懒汉老头。
●早还比晚还强,我还的不是钱,而是好心人的情。
●我种了一辈子菜,这笔钱就靠种菜卖钱来还。
生活,在重建中选择坚强……灾区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的坚定、坚强、坚韧,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和生活的意义。
摘自刘奇葆《炼尽黄沙自是金——“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记》
5·12他的坚韧方碑村民
王昌应
王昌应,安县方碑村村民
三年前的援助:北大的好心人借给他一万元修房,不要一分钱利息,5年还清。
三年后的感恩:坚强乐观,靠卖菜提前还清“一帮一”借款。
昨日,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安县方碑村村委会广场上,70岁的王昌应端坐人群中,听农技专家传授“种菜经”。一旁的村委会公示栏上,张贴着提前还清“一帮一”借款的23人名单,王昌应名列其中。“能提前还清好心人借款,我主要靠种菜,和挑着担子去卖菜……”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农家汉子最淳朴的诚信之心。
借钱修房借了好心人的一万元
走进方碑村,马路两边是城里人也羡慕的“联排别墅”,或两层或一层,白色外墙,干净整洁。
70岁的王昌应平时乐呵惯了,村里人叫他“王老头”。他家有四口人,地震后建房,总共花了5万多元。
“这些钱,包括‘好心人’的一万元,一部分国家补助,还向银行贷了款。”王老头放在首位的“好心人”,
是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志毅。“一万元不要一分钱利息,5年还清。对急需钱建房的我来说,‘好心人’是在雪中送炭。”王老头说。
房子修好了,但在王老头看来,这一万元,借比捐更管用,因为捐可以不还。而借,则必须还,“好心人”借出的,不仅是钱,还有一份情意。“我还的不是钱,而是好心人的情。”
赠不如借挣钱让生活走上正轨
方碑村的借款建房模式,来源于“孟加拉国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重建初期,何志毅和志愿者们在方碑村发现,通过政府补贴、借款、自筹等方式后,村民们的重建款仍普遍有1-2万元的缺口。于是,何志毅找到村支书李付军,提出两个方案:捐款和借款。
李付军考虑了很长时间,选择了借款。李付军说:“无偿捐款会让村民产生惰性,认为天上可以掉馅饼。而借款,则能刺激他们出去工作挣钱还债,让生活早点走上正轨。”
经过调研,何志毅拿出了“一帮一”灾后乡村家园重建计划。最终,共有218户村民借了款,金额1万、2万、3万元不等,分3-5年等额还清,并逐户签订了借款协议。
种菜卖钱王老头提前还清借款
靠什么还这1万元?“我种了一辈子菜,这笔钱就靠种菜卖钱来还。”
2009年年初开始,王老头和老伴苏怀裙一心打理自家菜园子。一季蔬菜下来,“狡猾”的王老头没有批发给菜贩子,而是自己挑到县城去卖,一天下来能挣一百多元。接下来,菜园从原来5分地,扩大到7分地,按季节轮流栽种时令蔬菜。空闲时,王老头还去县城帮人卖菜挣钱。
前段时间,第二次还款时间到了,王老头一下掏出8000元,一次性将一万元借款全部还清。
王老头的还款计划,已经完成了大半,不仅如此,借银行的钱,他一分利息也不拖欠。等所有的借款还完了,接下来的收入,就都是自己的了。文/图华西都市报记者 梁波 姚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