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ttp://www.newssc.org 】 【 2011-04-28 09:55 】【来源: 四川日报 】 |
4月21日晚,湖北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黄石市援建办主任彭耀华、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总承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经济师潘立宏重回汉源,登上了萝卜岗。 万盏灯火点亮了恩人的回家之路。4月21日至23日,湖北恩人一行开始了探亲之旅,感受“第二故乡”的日新月异。 在清溪镇新黎村,恩人们看到,村民自发将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思念湖北人”的横幅挂在了新房上。
“我们是回来探亲的” 4月22日一早,匆匆吃完早饭,湖北恩人就出发去看新县城。 “变化太大了。”一路上,学校、医院、楼房、行人都挑动着尤习贵和潘立宏的情绪,相机的快门不停按动,“一切都是新的,太令人震撼了。” “看,我们最早建的搅拌站。”一处空地立着2个标注有“湖北工建”的水泥罐,潘立宏在车里大声叫了起来,“我们花了近2000万建起这个搅拌站。” 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汉源县文化大厦,包括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电视台,总投资达1.2亿元,其中湖北支援建设金额达6000万元。尤习贵仔细询问演播大厅的装修和工程情况,听到介绍说,这是雅安县级电视台中最大、最好、功能最齐全的演播大厅时,他欣慰地笑了。 “老朋友回来了!”来到湖北援建的汉源职业高中,校长何洪康早早就在校门口等待,和尤习贵紧紧拥抱在一起。 “尤主任,感谢你们无私的援建。如今汉源职高已成了雅安职业教育的一个优质平台,发展越来越好了。”何洪康激动地说。尤习贵在汉源期间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10多次到学校查看工程建设进度。如今,汉源职业高中已经有2391名学生、104名老师,学校设有电子、服装、计算机、机械、旅游、学前教育等7个专业。 “再次看到熟悉的街道和房屋,援建时的一幕幕又涌上了心头。我们是回来探亲的,以后一定会经常回汉源。”尤习贵和潘立宏激动地说。
斟上一杯感激的酒 4月22日中午,天空飘着小雨。 “走,到灾区的亲人家里看一看。”尤习贵提议。 走进灾后重建的清溪镇新黎村,震天的锣鼓声响起。村民们穿上喜庆的服装,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向湖北恩人们表达着感激之情。 一排排修建一新的房屋掩映在盛开的樱桃花中。“变化太大了,太漂亮了。”尤习贵和潘立宏手持照相机,不停地将这一幕幕变化记录下来。 在地震中,新黎村439户房屋全部受损。湖北援建者为他们搭起了临时过渡的救灾房,同时帮助村民勘察地形,重建新房。 村民李忠华说,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可牢固了,住得很安心。为了迎接湖北恩人,李忠华兄弟俩将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思念湖北人”的横幅挂在了新房上。 中午时分,李家的厨房传来阵阵菜饭香。李忠跃的妻子杜红琼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这些都是我们当地的农家菜,请恩人们尝尝。” 李忠华将自家泡制的酒拿出来,为尤习贵和潘立宏斟上一杯,“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若不是你们的援建,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快住进新家。” 尤习贵和潘立宏也十分感动:“都是亲人了,就不说感谢的话了,希望你们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汉源也是你们的家” 4月23日早晨6时,小雨。 彭耀华和黄石援建人员前往永利彝族自治乡。路上,手机突然响起:“我们全体师生都在等你们回家,下雨路滑,你们要小心哟。”电话那头,是乡中心校副校长邹国文激动的声音。 抵达永利乡中心校,已是上午9时。邹国文领着几十名学生代表在校门外迎接。 在地震中,乡中心校的教室一部分倒塌,剩下的全成危房,全校7个班154名学生只能在湖北援建的几十间板房教室里上课。1年后,一座崭新的校园在原址上建成,投资370万元,建有教学楼、教辅用房、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用房各1幢,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彝族建筑风格,防震级别为最高标准。每个老师都有一套单身宿舍,配有彩电、席梦思、独立厨房饮具。每个教室都配置有现代化的黑板、课桌椅,每个学生都获赠一套新校服,一个新书包。每个住读生都有床铺、被褥。每层楼都有卫生间、洗浴间,锅炉可以24小时输送热水…… 这些,老师、学生们都记在心里。“这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邹国文说。 在宜东中心校、中心医院,也是同样感人的场面。 “淅沥的小雨是汉源人感恩的泪水,淅沥的小雨是汉源人留客的眼泪。”汉源人民用诗一般的语言感谢着自己的恩人。 汉源县原教育局长陈如国累倒在灾后重建岗位上。23日下午,彭耀华和黄石援建工作人员专程赶到汉源九襄镇探望陈如国,并送去500元慰问金。 “我本来是想带着几个校长到黄石去当面谢恩的,没想到……”与彭耀华紧紧拥抱,陈如国声音哽咽。彭耀华拍着他的肩膀笑着鼓励:“你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比以前还要壮。” 车子启动,赶往下一个回访目的地。陈如国不断与援建人员挥手作别,“你们要多来汉源啊,这也是你们的家。” 记者手记 骄傲,以湖北的名义 □湖北日报记者 罗序文 汉源和北川是两个需要迁址重建的县城。去年我去过北川新县城,它是在平原上重建。汉源却需要在地质条件复杂的萝卜岗上重建。 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湖北援建创造了5个全国之最:最早成立援建专班,最早推出援建方案,援建办公室最早入驻灾区,永久性项目最早动工,援建乡镇最早交付使用。 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湖北援建创造了和谐高效的“湖北模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湖北速度”,形成了鲜明而卓有成效的“湖北特色”,在灾区树立了良好的“湖北形象”。 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湖北援建者在汉源搭建板房,修建公路,修建堰渠,修建灾民安居工程,修建医院、修建福利院,修建学校……一个个优质工程,一个个不朽丰碑,永久矗立在大渡河畔。 正是因为我们付出,正是因为我们努力,正是因为我们创造了奇迹,所以,我们令汉源人民铭记在心,令汉源人民感动不已,令汉源人民长久受益。我们付出了血汗,我们也获得了亲人般的欢迎。 湖北,已经深深地印刻在黎州大堤,镌刻在汉源人民的心里。 恩人语录 湖北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 此次重返汉源,看着灾区的巨大变化,我感到无限欣慰和自豪。祝愿汉源的亲人和家人们的生活能够跟祖国人民一样、跟湖北和四川人民一样,越来越好。汉源的资源在四川是独一无二的,相信汉源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建设成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汉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鲜花碧水阳光城”。 黄石市援建办主任彭耀华: 我们以“黄石速度”建设“黄石品牌”,以“黄石精神”打造“黄石形象”。这不是我们创造的奇迹,而是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创造的奇迹,是我们伟大祖国创造的奇迹。 我们准备在后续发展中,为汉源三中、宜东小学、宜东中心卫生院各联系一家对口帮扶单位。黄石与汉源永远血脉相连,亲如一家。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总承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经济师潘立宏: 震撼,是我最想表达的感受。亲眼目睹了汉源新县城的人气十足、商业繁荣,丝毫感觉不到往日萝卜岗的荒凉。 我一路拍摄了许多照片,我要把这份感情和见证带回去,带给我的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传承这份真情,传承这份真爱。恩人(右一)给灾区群众献计献策。 本栏稿件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王飞 采写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