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绵阳4月20日电:羌笛声声中,来自四川北川、平武两县的75名绣娘分席而坐,手中飞针走线,绣品精美绝伦,引得周围观众一片啧啧之声。19日,在北川新县城举行的绵阳市首届羌绣技能竞赛上,一幅幅现场绣制的羌绣作品或粗犷厚重、或轻盈灵动,将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与民族文化气息表现得酣畅淋漓。
“这次竞赛既是对绵阳灾区近万名羌绣从业人员的一次技术检阅,更是搭建一个羌文化保护的展示平台。”绵阳市总工会副主席贾智艳介绍说,震后,为保护羌民族文化遗产,重建灾区民众精神家园,并促进灵活就业,绵阳市将羌绣产业纳入了产业整体规划,并在市县两级成立了羌绣产业推进办公室。
|
身着节日盛装,北川沙坝社区绣娘邓雪梅靓丽清秀,下针如有神,铺针、剁针、挑针、车绣针、鱼鳞针……技法纯熟,令人眼花缭乱。
邓雪梅说,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现在她们绣制的普通绣品从几百元到数十元人民币不等,羌绣已成为当地妇女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这次我们一共来了10个姐妹。与其说是参加比赛,不如说是来切磋交流,聆听点拨。”
“根据针法技巧,绣艺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其作品也相应以日用品、欣赏品和收藏品划分。”担任竞赛评委的四川省工艺大师赵敏认为,羌族民众的生活、情爱、心绪均通过织绣图案表达。“从今天的展示中可以看到,绣娘们在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部分作品造诣相当高。”
“这幅作品是一位收藏家以95万元人民币定制的。现在已经绣了半年,再有一个月时间就能全部完成。”展示台前,一幅羌绣“金丝猴”毛发滑顺,神态灵动,让人顿生爱抚之意。作品主人——北川绣娘文化馆总经理张桂熙说,自己并非参赛选手,此次带作品前来,是想把祖传的羌绣毛针技巧传授于绣娘姐妹。
“羌绣技艺源于劳动,植于生活,美在自然,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场,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梧教授表示,文化是绣品的生命力。羌绣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针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更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用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