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丹 王 宁□
“灾难固然不幸,但通过灾难对救援规律的认识和救援能力的储备,是灾难留给人类共同的知识遗产。”
—— 摘自《特大地震后的应急医学救援行动:2008汶川地震的经验与教训》
“张鹭鹭教授及其同事们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国应对特大地震的应急医疗救援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特大灾难的应急医学救援提供了理论参考。”
—— 摘自《柳叶刀》编者按
“要以对灾害罹难者负责、对参与救援者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认真总结、梳理和提炼两次重大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医学救援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展示我们的形象和能力,并为全人类留下宝贵的健康遗产。”
——卫生部部长陈竺
4月14日是玉树地震2周年纪念日。由于有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在玉树地震中的救援效率更高。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积累的医学救援经验、对救援规律的认识和救援能力的储备,应当为全球地震灾难的应急医学救援提供参考与借鉴,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遗产。为此,我国学者撰写了《特大地震后的应急医学救援行动:2008汶川地震的经验与教训》一文,并于3月3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满目疮痍……4600万人受灾,87000余人死亡和失踪,10630名医学救援人员驰援灾区,举国心系。如今灾难已经过去4年,悲伤和叹息慢慢沉淀,人们也开始客观梳理、分析、总结救灾带来的宝贵经验。
日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张鹭鹭教授领导的循证决策研究课题组,在大量的现场调查与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我国在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应急响应和管理、协同合作、大规模伤病员的转运和康复、公共卫生应对、心理和社会影响特点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撰写了《特大地震后的应急医学救援行动:2008汶川地震的经验与教训》一文,并于3月3日发表在国际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上,成为由我国学者独立完成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应急医学方面的大型学术文章。
伤亡“两期”规律助力组织决策
我国经验与教训:建立战略与区域两级指挥、多方协同、属地化管理可提高效率
通过对汶川地震与国际上16次特大灾难伤亡报告时间分布特征规律的实证研究与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特大地震后的伤亡发生曲线存在明显拐点,将伤亡发生时间划分为“增长期”与“稳定期”。
研究显示,汶川地震伤亡报告人数在震后14天内(增长期)快速上升,报告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达到总死亡人数和总受伤人数的96.1%、94%,此后进入稳定期。
文章提出,地震伤亡曲线的拐点与地震规模、区域等要素相关。以汶川地震为例,震后早期伤亡报告人数较低而后持续上升,是由于救援力量受灾区交通因素影响,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再加上余震不断,以及山体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