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住一晚,5元吃三餐,能洗热水澡还能读夜校……
“5元住一晚,5元吃三餐,24小时免费洗热水澡,这里住起舒服。”广安人谢辉在汶川县城蹬三轮车,最近搬进了汶川县农民工公寓,他告诉记者,住食无忧,蹬起三轮车来更有劲。
汶川县农民工公寓由汶川县委、县政府出资80多万元兴办,是该县让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下、能致富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县城重建完成以来,来汶川县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对汶川而言,完善地震灾区社会管理体系、保障灾区发展振兴尤为紧迫,其中一个着力点是要搞好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汶川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办好农民工公寓是一个改善民生的切入点,既减轻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负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探索。
农民工公寓位于汶川县南桥社区,由县就业局原办公场所改建而成。“以前我们在外租房,每月租金加水电费至少花800元,现在在公寓里每月吃饭加住宿用不到600元。”三轮车师傅周勇一家四口都住在农民工公寓里,他说,公寓每天提供三餐,早餐花1元钱,可吃馒头、泡菜、稀饭,随便吃,管饱;中餐和晚餐都只需2元钱,可吃两荤一素一汤。
对农民工公寓里的务工人员如何有效管理?该县实现组织、制度、经费和人员“四保障”。
除每年在床铺、管理人员工资、水电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公寓适当补贴外,为推动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还推行《农民工公寓服务管理制度》等十余项制度,用制度服务、管理、激励农民工,鼓励他们做城市生活服务者、治安保卫者、环保守护者,每季度还对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按务工类别分别成立农民工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工进城组织化程度。
公寓还开设流动党员夜校,成立农民工协会,建立健全求职、招聘、培训以及法律援助等功能,以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我们每月组织开展两次培训,涉及种养、驾驶、焊接等方面,农民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免费听课。”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熊军说,一些掌握技术的农民工回到家乡,搞起了种养业,还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下一步,该县将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建更多的农民工公寓、农民工协会分会和农民工专业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