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嘉鹏
最近,一则关于“崇州市农民种田有了"职业经理人"”的新闻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这则消息的大致内容是,以前,崇州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春耕时节“无人种田”;如今村里的土地不仅不再“撂荒”,还在种田“职业经理人”的带动下,年年丰收,户户增收。这得益于崇州市创新体制机制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目前,崇州市聘用的种田“职业经理人”已经超过500名,他们全程代耕代管,负责合作社的采购、生产、管理、经营全过程。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面积已经超过2万亩,预计2012年将达到8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0%以上。
创崇州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在土地流转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涌现出来的“崇州模式”最具活力。
天则经济研究所天则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很早就关注到这一模式,他理解认为,在崇州市桤泉镇,当地流转得更早,发展得更快。
“他们农业现代产业园区流转土地面积为23000亩,进入的企业46家。有意思的是,因为流转的规模大,企业多,大家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就比较大,这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就发展得比较好。当地有5个农机手成立了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有大小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给园区企业提供从种到收的一套服务。之前,一个种庄稼的公司,为了打药,要雇100个农民干10天,效果还不好。现在,他们就把活包给服务公司,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都不用管,服务公司保证效果。除了农机服务,劳务服务也出现了。当地还成立了劳务公司,把那些地流转出去的留守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向这些公司提供劳务。另外,现在他们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还用灯光灭虫。当地还建了专家大院,请了10多个专家,有首席专家,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张曙光说。
张曙光基本上叙述出了“崇州模式”的要点,所谓“崇州模式”,就是从机制着手,在农村组建土地经营合作社,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引导农技人员和技术能手组建农业服务超市与土地合作社对接,以解决规模化经营中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农民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通俗地说,这种模式就是农民当股东,聘请职业经理人种地。目前,崇州市粮食土地合作社已发展到44家,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共有620名;农业服务超市已发展到3家,拥有100多台套农业机具,从业人员260多人。
崇州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年内,全市将培养5000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合作社经营提供人才支撑。
重组农业要素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外出务工经商成为潮流。大量农村有生力量离土之后,带来了农村空心化、村庄空废化、主体老弱化。随之而来的是耕地的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是解决谁来种地、保证耕地有效耕种的好办法。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崇州模式”等,正是新时期土地流转的有益尝试。
相关专家认为,以股份方式改变传统方式,适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土地使用权发展的新趋势。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土地的规模经营。“崇州模式”的土地流转,是农民当股东,聘请职业经理人种地;适应了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值最大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同时,以社会化服务替代小农耕作,适应了我国粮食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新要求。小农经营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粮食大生产、大流通格局。打破这一传统生产方式,就要走粮食生产集约化道路。“崇州模式”实现了多元、持续的“三农”投入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激活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