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城市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150元,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61元;扩建敬老院1所,新增床位80张,新增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8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群达3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达到43万人。
践诺——我市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生有所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扎实做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阳光家园”等社会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了社会保障民生工程各项任务,有力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的生活。
【民生数字】
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172.9元,完成比例115.3%;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84.7元,完成比例138.9%。扩建敬老院1所,已建成;新增床位80张,完成比例100%;新增集中供养“五保”对象517人,完成比例107.77%;“五保”集中供养床位率达到60.4%,完成比例100.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群达34.65万人,完成比例为108.2%,其中参保缴费人数23.72万人,完成比例124.8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达50.71万人,完成比例118%。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示范区1个,已建成。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108人,完成比例119%;建立志愿服务队伍1800人,完成比例100%。实行“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1698人,完成比例104.75%;为507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完成比例105.63%。
此项预计安排资金6.29万元,全年执行预算8.48万元,预算执行进度134.68%。
【民生行动】
夯实基础 全方位保障
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实行民生工程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实施方案,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项任务的主管领导、牵头部门、落实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总体目标明确、各项任务专人负责、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各项资金规范有序发放,我市各民政主管部门强化措施,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加强人员信息和资金管理,切实提高管理能力、保障水平和受益程度。凡是直接发放到人的资金,严格执行“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阳光操作办法。严格审批和公示程序,审查核实补助条件和补助范围,防止虚报冒领,确保专款专用。对于工程类项目建设,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强化质量管理和项目资金监管,加快工程进度。
在新农保试点工作中,我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认真开展新农保个人账户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搭建村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从工作平台信息服务系统,全面延伸所有行政村,逐步实现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居民均等化;坚持政府经办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管办分离”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服务机构资源做好经办服务。
在“阳光家园”计划推进中,各级残联坚持防微杜渐,确保资金阳光运行。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等地通过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门发放每月50元的“残疾人居家托养”补助经费,既方便了残疾人又有效保证了资金安全,杜绝了资金挪用,此经验在全市范围推广。
【民生故事】
欢声笑语荡漾敬老院
2月7日,大年后的第一天,德新镇敬老院里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屋檐下挂着一排排大红灯笼,院子里彩旗飘飘。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从院门口延伸开来。路的一隅,几名老人正在整理晒干的猪草。
“大爷,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在外面干活啊?”记者走上前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习惯了,闲不住。马上要变天了,得赶紧把这些猪草用篷布盖起来,免得淋湿了。”其中一位老人说道。
老人名叫钟顺友,今年已80高龄,“别看钟大爷这么大年龄了,还能挑担子,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院里的活路他都抢着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钟顺友是2007年住进敬老院的,起初他不愿来,后来家里失火,无奈之下才来到敬老院,但这一来,就不想走了。“这里很热闹,又有人照顾生活起居,有啥不好呢?”钟顺友笑着说。
对于像钟顺友这样无依无靠的“五保”老人来说,敬老院就是他们的家。为了建好这个家,院长张先体和敬老院工作人员可没少下功夫。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德新敬老院自1995年7月建院以来,已经历了3次改扩建,目前总面积1.7万平方米,有77个房间、154个床位,现住老人93名,其中“五保”老人86名,其余为寄养户。张先体告诉记者,“新建的办公楼、食堂预计今年3月投入使用,更好地为老人服务。”除了抓好硬件设施建设,近年来,德新敬老院积极发展院内经济,种植蔬菜近5亩,养殖生猪、鸡、鸭等,每年创收10万余元,极大地改善了老人的生活。2010年,德新敬老院成功创建为全国模范敬老院。
敬老院的变化,老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今年84岁的张道德老人深有感触,“现在房间里都有独立卫生间,还配备了电视机,每月还有30元零花钱。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可以在这里好好安享晚年了。”
本报记者 刘勋 实习生 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