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乐山人,14年前在南昌遇末路,幸获一大学生鼎力相助——“没有他就没有我。”
他,南昌人,14年后与阔别老友终叙旧情——“好,好,幸福就好!”
14年前 ,25岁的乐山人施军,离乡背井,前往南昌打工,举目无亲,工作没有着落,一度三天三夜未进食。危难时刻,一位南昌大学学生向他伸出援手,直到施军离开南昌回到四川。
14年后,施军已是四川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生意红红火火,女儿承欢膝下,可他从未放弃寻找南昌恩人。
施军的故事,感动了南昌的媒体。近日,在《江南都市报》的帮助下,阔别14年的两人,终于实现通话,兄弟情义依旧,一句迟到了14年的“感谢”,更是让两人热泪盈眶。
供他吃喝,为他买火车票——
没有“胖子”我早撑不下去了
他乡遇知己
1998年,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施军,离乡背井,前往南昌打工。施军在异乡的务工之路并不顺畅,“如果没有‘胖子’,我早就撑不下去了”。“胖子”名为陈焰(音同),就是施军口中提到的南昌恩人。“他当时肥嘟嘟的,大家都这么喊他。”
施军当时与几名老乡在南昌大学附近合租一间房子,对门住着包括陈焰在内的3名租房的南昌大学学生。
因为住得近,性格相似的施军和陈焰很快成为朋友。
施军和几名老乡因为没文凭也没任何特长,被企业老板一一拒之门外,带来的钱很快花完。肚子饿了,施军就猛喝自来水,饿得受不了了,就一个人在街头漫无目的地流浪,这些,陈焰都看在眼里。
不知何时开始,每到深夜,陈焰总会以各种理由,喊施军吃夜宵。“才吃完,又饿了,每次都是这个理由”,施军说,自己是个粗人,反应慢,每次只顾狼吞虎咽,没意识到这是陈焰有意帮他,“之后想明白了,难怪他吃饭跟数米粒似的,原来他根本就不饿”。
绝境获援助
说到这,施军有些哽咽,那段日子持续了整整半年。不愿再拖累朋友的施军,选择“北漂”,可才到火车站,原本约好接他的朋友,却突然爽约。
身无分文,一个人站在北京街头。此时,施军想起陈焰,“那时没有手机,我给他发了一个传呼”。得知情况,陈焰不由分说,让施军立即就近办理一张银行卡,随后打进200元钱,
“什么都别说了,买一张回南昌的票!”陈焰的语气,几乎是命令式的。
回到南昌,手里只剩不到40元钱,下了火车,施军见到陈焰。“我从不哭的,但那天,我忍不住了”,也就是那时起,施军在心里认定,这就是一辈子的朋友,最值得珍惜的兄弟。
一路上,施军什么也没说,陈焰也不问什么,俩人在南昌一家餐厅里喝了一夜的酒,最后,陈焰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回川的车票,“哥,如果想,就回家吧”,施军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这份恩情,今后无论如何,我也要还!”
多次寻找,跑遍学校和机场——
没他就没我怎能放弃寻找
辗转寻找14年
施军说,当时通讯不畅,回四川后不久,便与陈焰失去联系。可14年里,施军从未放弃对恩人的寻找。
办起运输公司,施军的生活改观很大。他曾经3次回到南昌,目的只有一个:找陈焰。
印象中,陈焰是南昌大学1998级的学生,施军走遍南昌大学校区周围所有的居民楼、宿舍,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名叫“陈焰”的人。第二次,施军再赴南昌,直接找到学校管理部门,查询名叫“陈焰”的学生,可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几年前,从江西的朋友那里得知,陈焰的父亲在昌北机场工作。收到消息的施军,立即从乐山赶往南昌,直奔机场,却被告知由于时间太长,查找困难。
一再受挫,家人、朋友纷纷劝施军放弃,可他不以为然,“没有他就没有我,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今年6月,施军委托江西的朋友在南昌论坛里求助,寻找陈焰。他的坚持感动了南昌的媒体,《江南都市报》随即进行报道,专项新闻热线也随之开通。
不只是感谢
“还记得我是谁吗?”电话那头传来阔别14年的声音,“好家伙,你连我的名字都搞错了啊!”“胖子!”话音刚落,这边的施军早已泣不成声。
原来,见报的第二天,便有人打进《江南都市报》新闻热线。巧的是,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人,正是陈焰本人,只是他的本名是“程烨”,电话那头传来他爽朗的笑声,“看到报纸上登的照片,我一眼就认出是施军!”。
而对于记错老友的名字,39岁的施军像个孩子一样笑了。还好,没有因此错过对方。
分别14年,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从事业聊到家庭,再到未来规划,程烨告诉施军,自己早已结婚生子,目前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工作。
听着老友的境况,施军不住地点头,“好,好,幸福就好!”泪水,却顺着眼角慢慢滑下。
千言万语,最终化作轻轻地一声“感谢”,尽管迟到了14年,分量依然不减。
尾声
一定再去看看当年喝酒的饭馆
“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见到他。”施军的声音有些颤抖,之后整整10秒,没再说过一句话。
施军已设想过无数次与老友相聚的场景,问候、握手、拥抱等似乎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果可以,我想抱着他大哭一场”,为自己,也为那段曾经在异乡奋斗的艰难岁月。
电话叙旧情,在施军看来,并不足以弥补这14年分别的缺憾。施军说,等手头的工作忙完,他就去南昌,亲眼见见多年的老友,“快则一周,慢则十天,总之,半个月内,我一定要去南昌”,说到这里,施军很是激动,不停地搓着手,“不知道当年喝酒的饭馆还在不,一定要再去看看!”
侧记
江西记者:为四川人的坚持所感动
作为第一个报道这则新闻的记者,《江南都市报》的袁晓华动情地说,四川人的坚持和感恩让他印象深刻。一份恩情,坚守14年,屡经波折,情怀不改,这本就足以让人感动,“不忘恩情,知恩图报,这份人间温暖,感动了我们,也感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