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四川绵竹汉旺,医疗救护队紧随抢险救援队,第一时间对幸存者进行救治。CFP
【财新网】(记者 徐超)3月1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发表评述文章,回顾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得失。文章称,组织机制和医疗工作者能力对医疗救援而言至关重要,而汶川地震是一次探索军地力量共同使用、协同指挥的“特别好的实践”。
“汶川地震中获得的医疗救灾经验,值得作为全人类的财富保留下来。”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张鹭鹭告诉财新记者。
根据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所提供的信息,汶川地震共造成超过37万人伤亡,死亡人数达到87476人。
灾区原有的医疗机构和设备大部分已不能使用。汶川、绵竹、北川等九个地方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机构中,倒塌医院占到三分之二。在四川全省范围内,约有一万家医疗机构被破坏,占到当地医疗机构的80%。
在医疗资源极为匮乏的同时,伤员人数众多、老幼比例较高,也加重了医疗救援的压力。由于校舍倒塌的情况十分严重,中小学生在伤亡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文章透露,遇难者里面学生所占比例达到约7%,6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了很大比例。
地震发生一周内,以外伤为主。地震发生一周后,诸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皮肤病等逐渐显现。地震发生两周后,死伤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增幅逐渐减缓。
文章也分析了遇难者的死亡原因,严重创伤和挤压综合征是主因。挤压综合征是指人被石块土方长时间压埋后,引起的身体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治,伤者很可能在脱离压迫物后出现肾衰竭并死亡。
在汶川地震中,尽管直接死于挤压综合征的遇难者只占总体的1%,但有将近一半的挤压综合征病人在三天之内发展为急性肾衰竭,其中6.7%的病人最终死于急性肾损伤。
汶川地震后,一万余名医护人员在两小时内就被派往灾区。不过,相应的管理和协调很难一步到位,“地震发生不久,确实有一些混乱”,张鹭鹭回忆说,“毕竟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灾难”。
地震所造成的不但是一个瞬间被夷为平地的地理上的灾难,医疗救援体系如果不能在很快时间内发挥作用,灾区还可能变成疫区甚至更糟。
地震发生一周后, 作为全军唯一从事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张鹭鹭教授及她所带领的四人小组到达灾区现场,调查重点是灾区的救援医疗系统。张鹭鹭告诉财新记者,在此之前,并没有出现过将卫生事业管理专家派往前线的先例。
不同于医生们救治的视角,张鹭鹭带领的小组通过现场调研和访谈的形式,在灾区第一线和后方都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灾区的医疗救援系统已根据需求作了重要调整,而这种新的救援系统机制非常有效。
这种机制就是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联合指挥,“联合指挥部对灾区多方力量的使用是特别有价值的,联合了地方、军队、武警等力量,没有谁绝对领导谁,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协商制度。这个机制是建立起来了,共同保障,共同调配力量,汶川地震是探索军地力量共同使用、协同指挥的一次特别好的实践”。
“组织壁垒永远是有的,不过克服得还是很不错的”,张鹭鹭补充说。
文章也指出了地震预防演练和政府物资储备等方面的不足。
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军队、武警和其他省市的医疗支援力量分批到达灾区,这构成了灾区的主要医疗力量。但当时所派的医生大多来自骨科、普外科、脑外科、重症监护病等,而缺少妇科、儿科、皮肤科和传染科的医生,造成这些专科的医生在灾区“供不应求”。
文章引用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和2010年海地地震发生后的经验说明,增加上述专科的医生参与医疗救援,能够有效减少后期的发病症和死亡率。
汶川地震中获取的医疗救援经验,最终在两年之后的玉树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玉树地震的救援,实际上是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的一个非常集中的展示,玉树地震的指挥、力量的使用、救援的效率,指标都非常高,应该说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创造了一些奇迹。”张璐潞说。
这篇评述文章的作者还包括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四川省疾控中心、四川省卫生厅和卫生部的专家。卫生部应急办主任梁万年是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