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刚刚结束的市“两会”,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坚定不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早在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无疑给文化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场“软实力”的赛跑蓄势待发。
作为汉代文物之乡,新一届的党委、政府将芦山文化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制定了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发展战略。
建文化芦山,实现文化强县。顺应趋势,芦山如何开创新局面?
记者:建设文化芦山的优势在哪里?
范继跃(芦山县委书记):文化是芦山的核心吸引力。建设文化芦山,其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资源禀赋角度看,芦山文化独具特色、红色文化灿烂辉煌、生态旅游文化魅力无限、名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建设文化芦山有深厚的底蕴和牢固的基础。
二是从历史责任角度看,正因为芦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展“欠账”明显,更有必要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予以弥补,建设文化强市既符合全省全市的总体要求,也顺应历史潮流,更契合芦山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三是从人民期盼角度看,紧紧围绕省委相关战略部署和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紧密结合芦山县情实际,建设文化芦山顺应12万芦山人民过上高品质美好生活新期待。省、市对芦山文化发展寄予厚望,是我们建设文化芦山强大、持久的动力和保障。
一座
千年古城的文化脉络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汉代文化是芦山文化的根。
追溯历史,四川是汉王朝建立的后方基础和依托,至西汉中后期,四川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区域之一。
古蜀国的繁华在四川演绎,在辽阔的汉朝版图上,雅安是西南五大省级行政中心之一,是稳定西南夷地区的第一重镇。
芦山又是雅安汉韵遗存最丰厚的地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星罗密布的历史遗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芦山被赋予了“汉代文物之乡”的美称,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王晖石棺雕刻技艺精美绝伦,令国内外专家学者赞不绝口,郭沫若在看到石棺拓片时发出“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的赞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樊敏碑阙及其石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樊敏碑碑文涵义广博,书法精湛,备受康有为、郭沫若、任乃强等名人学者的推崇。尊尊伫立在樊敏碑旁的石刻神兽,其精湛的艺术被誉为“汉艺精粹”。
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这些凝结着汉风的文物,将汉代的文化贯穿着的雄勃朝气和充沛威力彰显得淋漓尽致。
蜀汉三国大将姜维以其忠肝义胆和悲壮历史赋予了芦山一个美丽的名字——“姜城”。
蜀风汉韵今犹在,唐宋遗音尤更佳。在芦山,建于宋代的平襄楼和建于元代的青龙寺大殿,已成为研究古建筑和地方文化史的重要实物。
民风民俗古朴浓郁
芦山不仅文物众多,而且民风民俗奇异多彩。
花如海,人如织。“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品牌之一。芦山花灯、七里夺标、芦山庆坛等民风民俗在此集中展现。芦山花灯源于北宋,盛于清代,曲调和歌词源于生活,诙谐逗趣。芦山庆坛,由古老的芦山傩戏演变而来,是一种庆坛法事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傩戏剧种。
2007年,包括芦山花灯、芦山庆坛在内的芦山县“八月彩楼会”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七里夺标”从传统的民间活动成为了全县人民奋发向上,建设美丽新芦山的强大精神动力。
“昔日汉魂足千秋,而今蜀根称神奇”。穿越千年历史的烟雨,汉代艺术的精魂铸就了心灵手巧的芦山人,将汉艺神韵演变成现代根雕石刻艺术精品。芦山根雕,传承汉代精湛的技法,用千年乌木为原料,巧夺天工,古朴深沉。
自然景观奇特绚丽
芦山,不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且山清水秀、生态优美、自然景观奇特。芦山堪称川西最大的地质博物馆,境内不仅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围塔漏斗,还有亚洲第一砾岩溶洞之称的龙门溶洞。
芦山,不仅有集雄、幽、秀、美为一体的金鸡峡、飞仙峡、大岩峡、铜头峡,还有在世界华人中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山——灵鹫山、佛图山。七彩大川河风景区,内有终年积雪的大雪山,变幻莫测的高山气象景观,茫茫的原始森林,数不尽的奇花异草,罕见的珍禽异兽,常年不断的激流飞瀑,组成了一个壮观、神秘、奇特的高山自然景观。
一脉
相承惠民工程焕发新生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的灵魂和发展的内动力。
走在芦山,日益明晰的城市文化令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都市愈发灵动、美丽,日益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繁华的城市充盈着文化气脉。
“文化芦山”,在千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吐出新绿、开枝散叶。
“五馆一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馆培训基地)、广电大楼、电影院、体育馆……芦山县城新区舒展新姿,灾后重建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在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芦山提出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目标一致。如何建成文化强县?
芦山实施文化事业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建设。
芦山认为,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础。由此,实施文化事业惠民工程成为芦山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刚刚过去的春节,芦山老百姓可没闲着,因为该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游园活动、优秀影视展演、迎新春群众文化活动、文博馆免费参观、新春祈福活动……一台台好戏轮番上演。
《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等多部新近大片在芦山县新电影院精彩上映;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群众。
位于芦山县老城南街的广福苑在春节期间正式开放。精致的亭台、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蜿蜒的小道、木凳点缀其间,新修的小公园漂亮又别致,又给芦山人民增添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村村民王家平,自发走进农家书屋“充电”。其实平常的他,常常在村里的村级活动室运动、娱乐。
“我们家的房子也特别漂亮,风貌塑造的时候给外墙贴上了有我们芦山特点的花灯民俗彩绘。”飞仙关镇凤凰村李学琼说,不仅家园变漂亮了,村上的文化活动也丰富多了,村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
不仅是凤凰村,芦山县各乡镇也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的阵地作用,举行丰富多彩的趣味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这些地方,惠民演出不再是指令性安排,村里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据芦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芦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了高水平重建,完善了县、乡、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芦山,将在实施文化特色化战略中,凝聚“文化之魂”。立足悠久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战略,鲜明主题文化、彰显特色优势、提升竞争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条
探索之路指引方向
围绕我市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在芦山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旅游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更成为促进芦山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探索!民俗节闪亮登场
一阵鼓乐齐鸣后,芦山之魂“姜维”大将军威风凛凛出现在舞台上,猎猎的“姜”字大旗呼啦啦迎风招展,二百名蜀汉武士手持兵器长矛,身着铠甲,雄姿英发,虎虎生风。士兵们在大将军的号令下排兵列阵,随令旗进退,演练厮杀本领……舞台上,正上演着古蜀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
脸贴“豆腐”的花灯艺人“跩”过来了,他们将象征农耕文化的蚕、桑、麻及古道背夫、牛头“跩”了出来,甚至还将在田间地头劳作的鲜活场景,统统都“跩”上了舞台。
芦山花灯一“跩”就是几千年。纯正、质朴,为生活而歌;蜀根、汉魂,为传承而唱。
能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找到传承民俗文化与助推旅游经济的发展两翼齐飞的落脚点,这引发了芦山的深思。
“以节传承文化,以节助推旅游,以节广交宾朋。”2006年,芦山县“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横空出世。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生的,它充满着力量。
“民俗节,是芦山深入挖掘整理以芦山文化为主体的本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探索。”芦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毅强介绍。
实践证明,芦山的探索之路迈得铿锵有力,民俗节一办就是五届。三月芦山,金色盛典。今年,芦山将举办第六届民俗节,和广大宾朋游客相约春天。
每年三月三,芦山城都万人空巷,在沁人心扉的油菜花香中,“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声势浩大的巡街游行活动正式拉开大幕。每一年都一样的,还有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争相观看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演出。
芦山根雕一条街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根雕石刻商家,已经形成国内著名的根雕市场,其中,乌木根雕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看完演出,游客们都会走进根雕艺术馆,欣赏千奇百怪的根雕艺术作品,这进一步地促进了芦山根雕产业的繁荣发展。
芦山民俗节找到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既保护了老的东西,又有了新的创意,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形态鲜活地渗透到现代消费中,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外地游客完成城市体验、本地市民了却城市情结”的窗口。
紧接着,一项项的荣誉接踵而来:芦山成功申报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花灯之乡、根雕艺术之乡)、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成功举办5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并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打造四川民俗文化县成效明显。以乌木根雕为代表的旅游产品持续热销,形成了全国乌木根雕第一的市场,文化事业旅游产业比翼齐飞。
向前!文化芦山迈开步伐
早在上一个五年,芦山就突出了生态与文化两大主题,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目前,已经完成了旅游发展总规和飞仙关茶马官道景区规划,启动了大川生态场镇规划,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更加成熟。
据介绍,芦山修建改造“县城——大川——南天门”旅游道路,全面完成大川具有汉风羌情的集中安置点建设和场镇风貌塑造,新建集防汛、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川防洪堤,“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生态旅游景区打造基础夯实。围绕民俗文化和地质奇观——龙门洞景区,完成龙门古汉一条街建设,景区和集镇资源有效整合。
基础打牢了,文化芦山未来将是什么样?发展方向在哪儿?
在芦山的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阐释了文化芦山的定位:文化芦山,既是传承芦山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包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体现未来芦山要着力建设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和谐,包括平安、稳定、便捷、舒适、宜商、宜业,是未来芦山实现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集中体现。
未来五年,芦山将以“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为主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入“两化互动”、“两个新城”,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围绕“一城三区两带”旅游发展规划,全力保护水资源,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构建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提升“三大景区”,打造根雕文化产业园区。
在芦山北部,以“神奇大雪峰、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为形象定位,借鉴国际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实施景区城镇互动开发战略,大手笔打造大川高端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中部以“亚洲最长砾岩溶洞、世界最大人居漏斗”为看点,形成集观光、探险、体验为一体的地质人文游览胜地。如今,站在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高高的观景台上眺望,银装素裹中的村庄显得格外静谧。一条玉带环绕在山间,渺渺炊烟,点点青瓦红柱的农房如宝石般镶嵌,好一个美奂绝伦、世外桃源般的天地!大自然恩赐的地质奇观——位于双石镇围塔村的漏斗奇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南部和县城以汉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茶马官道源头文化为吸引核,打造融文化体验、民俗观光、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在充满艺术芬芳气息的县城根雕一条街,一件件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作品漂洋过海,远销海内外,撑起了雕刻技艺一片晴空。目前,芦山县正在规划占地面积达300-500亩,集创意制作、精品展示、拍卖交易为一体的雕刻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根雕产业,打响“根雕”这张文化名牌。
同时,芦山将积极引入和落户一批重大项目,政府投资完善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切实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与大邑县、邛崃市在开发环西岭雪山风景带、环邛崃山系风景带上实现深度合作,精心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构建邛崃—名山—雨城—芦山—大邑生态文化旅游大环线和邛崃—芦山—大川—大邑休闲度假旅游小环线;加大与成都、雨城、宝兴、小金等地合作,更好地融入四川西部旅游小环线;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逐步实现“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生态旅游成为芦山新的零碳经济增长极,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定位有了,怎样保证其持续不断的活力?商业和文化怎样相融相生?如何创新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做旅游要把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放在首位。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在芦山看来,这个关系不是舍谁取谁的问题,而是要探寻保护与开发和谐共生之路。
未来,文化芦山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