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感谢浙江 感恩援建 系列报道(十)
毛建国接受记者采访
四川新闻网广元12月13日讯(记者 任小昌 高志农) 浙江省常山县位于浙江省的最西部,处于闽、浙、赣皖四省交界的钱江源,被称之为浙江的“西藏”;四川省青川县的马公乡,由于地势偏僻,被称之为青川的“小西藏”,一场特大地震,让两地人民心手相连。
12月2日,广元市“感谢浙江 感恩援建”采访团来到美丽的常山县,采访了常山县代县长,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毛建国。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广元人民好,青川人民好,阔别一年多了,现在我们工作生活情况都比较顺利,感谢广元人民、青川人民对我们援建干部的关心和支持。”新任命为常山县县长的毛建国,到常山报到仅仅两天,听说第二“故乡”来人,就从乡镇赶回县城,盛情接待了记者一行。
震后,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决策后,浙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衢州市对口支援该县马公乡。
“位于青川、平武、江油三县(市)接合部马公乡,受5.12地震及余震影响,全乡形成了大大小小堰塞湖10多个,境内遍布塌方、泥石流,大规模垮塌的山体有10多处,其中朝阳村窝前社滑坡体长达2.1公里,垮塌土石方量达1500万立方米,是“5.12”特大地震最大的地质滑坡体。由于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我们只能一个月进一次县城,洗澡、理发、‘打牙祭’都在这一天。” 毛建国对援建的情况还记忆犹新,“当地老百姓对我们可太好了,经常给我们送来新鲜蔬菜、鸡蛋、土鸡……怕我们不收,就半夜送到指挥部的门口。马公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艰苦的环境下,衢州援建者率先提出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句振奋人心的口号,后来就成了所有援建者共同的心声。
衢州援建者遵循“安全为先、项目为重、民生为本、科学援建”的工作方针,不畏艰险、不辱使命,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援建工作,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投资1688万元,建成援建项目13个,切实改变了马公乡的城乡整体面貌,极大增强了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有力提升了灾区人民的发展理念,携手创造了灾后重建史上的人间奇迹!
借地发展 创造“衢州援建模式”
为了帮助马公乡村民的早日脱贫致富,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提出,要把衢州发展效益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借鉴到马公,真正做到科学援建。
“衢州的江山市食用菌栽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以江山白菇(金针菇新品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江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支柱产业, 2008年“江山白菇”种植量已达2.1亿袋,占食用菌栽培总量的68%,仅此一项年销售收入就近10亿元,农民增收近4亿元,江山白菇是全国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菇。我们援建指挥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借鉴衢州发展效益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将这一产业引进青川,帮助青川老百姓恢复产业发展。” 毛建国介绍说。
2009年8月,衢州援建指挥部聘请的两名江山白菇种植能手抵达马公乡。
但是,由于马公乡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覆盖面积大,平整耕地极少,既无板房资源、又没有搭建板房的土地,特别是交通不便、产品运输销售困难很多。为此,在省指挥部、青川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该指挥部通过“借地发展”的形式,以“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在桥楼乡建立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当年种植江山白菇20万袋,为马公乡培训种植人员数十人。
“江山白菇”的引种成功,为灾后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成为马公群众增收的致富路。
“借地发展”、“板房综合利用”、“下山异地脱贫”、“新农村建设”,组成具有衢州特色的产业援建模式。
毛建国接受记者采访
“灾后重建取得很大的成绩,群众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我们欢迎大家经常来我们这里走走,多交流交流,我们也将继续支持和帮助马公人民的发展。共同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多出一点力。” 谈到马公的未来,毛建国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