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古关驿站“青龙关”雄踞龙门山间,古代商旅往来的马铃声仿佛还萦绕不绝;茶马互市繁荣鼎盛,蜿蜒古道,仿佛还回响着马帮背夫的号子。
这是一座汉代文化汇聚的怀古之城,汉朝瑞兽依然威武安详,平襄楼巍峨壮观,仿佛仍能触及蜀汉三国大将姜维的豪情和悲壮。
三千年前,这里是一个神秘远古民族的家园,青衣羌国;二千年前,这里是大汉王朝西南边陲一座闻名遐迩的南丝绸之路重镇,汉嘉郡;今天,这里是青衣江上游的一座新兴的生态文化城市,她叫芦山。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星罗密布的历史遗存。勤劳、朴实的芦山人民用生命和热血,挥洒出浓
墨重彩,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从汉阙、碑、石兽到大量出土的汉代文化,芦山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吸引着无数中外学者、游客慕名而来。芦山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是这座县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品牌;在创新中传承一拽千年的戏曲活化石、非物质遗产芦山花灯,让人们在这里找到灵感和智慧的源泉。
“昔日汉魂足千秋,而今蜀根称神奇”。穿越千年历史的烟雨,汉代艺术的精魂铸就了心灵手巧的芦山人,一把木刀雕琢了蜀之根的绝代芳华、汉之魂的深远厚重,将汉艺神韵演变成现代根雕石刻艺术精品。芦山根雕,传承汉代精湛的技法,用千年乌木为原料,巧夺天工,古朴深沉。在充满艺术芬芳的根雕一条街,一件件根石雕刻作品漂洋过海,远销海内外,撑起了雕艺的一片晴空。
芦山堪称川西最大的地质博物馆。境内不仅有文字记载有人居的世界最大漏斗——围塔漏斗,让人对着神秘的地质现象以无限遐想,还有亚洲第一砾岩溶洞之称的龙门溶洞;不仅有集雄、幽、秀、美为一体的金鸡峡、飞仙峡、大岩峡、铜头峡,还有在世界华人中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山——灵鹫山、佛图山。古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之说,尤以省级风景名胜区灵鹫山大雪峰为主的自然山水魅力独特。终年不化的雪峰,蓊蓊郁郁的原始森林,气势磅礴的九里岗和黑背山,莽莽苍苍的高山杜鹃,静若翡翠的鸳鸯池,柔滑如毯的四方草甸,浪花飞溅的河谷,穿梭其中的数十种珍奇野生动物,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绚烂多彩,苍翠秀美。
芦山是一座革命胜地,红军长征在这里休整长达3个月之久,播撒了红色的火种,存留了现代中国崛起的记忆。红军在芦山期间,留下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红军文物,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红军总医院保存完好。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与汶川接壤的芦山地动山摇、风云变色,树倒屋倾、草木含悲,通讯中断,桥梁损毁,美丽瞬逝,凄凉骤至,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51个重灾县之一。
灾难擦亮了12万芦山人民血液中永存的红军精神,它见证了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人民的坚强不息。面对灾难的宣战,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注,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芦山人民在压力下坚强,在艰难中挺住。县委、县政府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抢险救灾,努力抢抓灾后重建的重大历史机遇,芦山儿女再一次彰显了“苦干实干”的韧性,“白加黑”的工作作风,挑灯夜战的精神风貌,不分彼此的协调配合,为实现芦山新跨越开启了新篇章。
三年时间匆匆而过,芦山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华章,我们受命于艰险,崛起于为难,书写坚强与奋起!我们众志成城、阔步向前,从悲壮走向豪迈!我们绝地反击,一路跋山涉水,彰显了生命的高贵和大爱无疆,既无比艰辛又充满欣慰,在灾难面前,芦山多了一份淡定与从容,多了一份底气与勇气,更多了一份期待与希望。
太阳无数次的升起又落下,芦山,穿过逶迤的茶马古道,承载着西蜀文化的辉煌与落寞,趟过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光阴荏苒,今天的芦山,伸展苍劲的双翅搏击长空,芦山人民迈步在奋进跨越、共建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芦山新城蓬勃崛起,隐现现代气息与汉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韵味。
芦山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范继跃为中共芦山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