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5日,“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广东组一行四人走进汶川。
徜徉三江、驻足漩口,流连映秀、走马县城,恩人们抚今追昔,为灾区脱胎换骨的巨变发出惊叹:“在映秀看到的是大爱,在三江看到的是美景,在水磨看到的是文化重建,这是灾区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
恩人们忍不住连连拍下影像资料,带回广东,带给曾在汶川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的战友,让他们都能见证两年多来在汶川发生的奇迹。
恩人语录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廖新波
曾经在汶川映秀救灾救人22天的我,感触良多。汶川发生如此大变化,三年之内被联合国授予恢复重建的典范,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团结而坚强的政府。有一些网友质疑汶川“砸钱重建”才有这样的速度。我认为,钱当然很重要,但是一个政府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一个国家如何从全国的眼光、世界的视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才是最关键的。而这一切我在汶川都看到了,感受到了。
广州军区某陆航团副团长 张秦
四川的灾后重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不仅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拉动了产业经济发展。这样的考虑是长远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也会惠及子孙后代,相信灾区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映秀看到的是大爱、在三江看到的是美景、在水磨看到的是文化重建,这是灾区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这不仅展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实干精神,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唐红波
亲眼目睹汶川的新景,看到的是震撼,看到的是美丽,看到的是丰收,我们为震后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感到由衷高兴。灾区群众的脸上写满自强、豁达、幸福,对美好明天充满期盼。就拿建筑来说,灾区建筑具有极强地域、民族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中,体现了尊重群众、以人为本的思想。
印象汶川
废墟已变世外桃源
再回汶川,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红波还是被映秀的日新月异所震撼:“美极了,完全是梦想中的‘世外桃源’!”
三天里,他们行走在汶川11个乡镇间,用心灵触摸汶川之美、汶川之变。
在映秀镇“东莞大道”边,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被一所挂有“粤秀友好医院”牌子的现代化医院所吸引。这是映秀镇卫生院,于今年初投入使用。
震后第四天,廖新波率广东医疗队在这个卫生院的废墟边与死神争分夺秒。故地重游,他发现,“卫生院的软硬件设施,相比广东都是最先进的。”
广州军区某陆航团副团长张秦专门带来摄像机,生怕遗漏下任何美丽细节。抗震救灾期间,张秦驾驶直升机在灾区抢险救人,“当时,在天空中看到的灾区可谓一片废墟。现在一片生机,魅力非凡。”张秦说,“我要把灾区巨变拍下来,带给曾经在这片土地流血流汗的战友们,让他们看看自己的付出已经有了成倍的回报。”
触摸汶川
老乡的日子更好过了
在汶川,一户房檐下挂着“碧森园”匾额的村民家中,主人陈孟云正在书写对联:自强不息、铭记广东……一个个大字一气呵成。“老乡,现在日子好过不?”张秦问,“现在来汶川旅游观光的人多,我把新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居住挣钱两不误,日子能不好过?”
在唐红波看来,灾区的化危为机、改天换地,绝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它折射出四川人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非常了不起。”
在漩口镇衔凤岩村,山坡上近千亩新栽的猕猴桃园让张秦凝视、思索良久。“住房重建与产业发展结合,体现出四川灾区干部群众观念的大跨越。”
情暖汶川
孩子们在唱《感恩的心》
汶川的干部们早早来到县域边界等候迎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让汶川与广东结下深厚友情。
“甘洌的美酒举起来,优美的歌曲唱起来,远方的恩人,欢迎回家再看看……”在映秀镇老街村,村民们用甜甜的米酒和暖人的歌声欢迎恩人们。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质朴的尚万平将恩人们拉到自己家做客。
“学习成绩好不好,现在身体怎么样?”唐红波拉着老尚13岁女儿尚婷的手询问。大地震让尚婷失去了双腿,心理学教授唐红波对她进行心理抚慰和治疗,让这个女孩重新站起来。
映秀七一中学,“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心声。
“我们仅仅是尽了该尽的本分。”唐红波眼里噙着泪水。
人间有大爱。在村民们珍藏的玉米酒的浓浓情意中,恩人们“醉”了。
记者手记
重生之叹大爱无疆
□南方日报记者 刘冠南
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久难忘。映秀医院一位美丽的女医生见到广东恩人后,只说了一句话,就红了双眼、热泪盈眶。这是一个在地震中获救的母亲,她年幼的女儿却不幸遇难。女医生如今又生了一个孩子,但再见故人,却更加思念逝者。
死者已矣,对于生者,如何能让他们脱离悲伤,更好地生活?
我仍然记得,3年前的5月19日、地震后的“头七”,全国各地都有市民自发聚集在广场上点燃蜡烛,遥祭亡灵。虽然彼此并不相识,虽然很多人也从未到过四川,但人们的心灵却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面对废墟,面对突如其来的失去,人与人的心如此靠近。
从4月13日下午至4月14日晚,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内,我们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汶川13个镇乡中的11个。沿途山峦奇峻、江水壮阔,而拔地而起的家园建设更显豪迈。地震之后,广东省投入82亿元对口援建汶川县的702个项目,助汶川绽换新颜。正如汶川县一位负责人所说,汶川的发展,三年跨越了二三十年。
川粤相隔千里,却结下不解之缘,这个记忆中满目疮痍的伤心之地,已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亲历重建心灵升华
从悲壮走向豪迈,这不仅仅是四川人的共同经历和感受,也是恩人们此行的心灵收获。“江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灾难面前,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川人重建精神再一次得到彰显和升华。”恩人张秦感叹。“我是灾后重建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廖新波一路拉着记者介绍汶川新貌。在衔凤岩村,他指着山坡上新栽的千亩猕猴桃园和10多家养鸡场说,“去年初来这里还没看到,今年产业就发展起来了”。
阿坝铝厂的迅速恢复生产,旅游产业的规划和打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唐红波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口援建极大提升了汶川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增强了当地的‘造血’功能。灾区人感恩之情现在化为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对口合作,让灾区在重建中‘起跳’。”
对话
第八次重逢她们再度拥抱
“唐阿姨,欢迎你到我家做客。”4月14日,当恩人唐红波一行来到映秀镇老街村的尚婷家门口时,扶着门框站立的尚婷激动地冲过去。
“不要动,我过来。”看着一瘸一拐走过来的尚婷,唐红波连忙制止并加紧步伐迎上去。
再一次,广东的教师与汶川的学生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已经是她们俩的第8次重逢。
“来,让我看看你的假肢。”唐红波撩开13岁小女孩的双腿裤脚,一双新安装的假肢呈现在眼前。“好用不?”唐红波关切地问。“好用,不信走给阿姨看看。”说着,尚婷就站起身来走了几步。尽管略显费力,但能小步向前。唐红波满意地微笑。
“这次来,阿姨给你带了点礼物。”唐红波从手提袋里拿出学习用具,赠送给尚婷。尚婷起身深深鞠躬,接过礼物,眼含热泪,“阿姨,你就是我的妈妈!”
确实,近三年,唐红波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着尚婷。每次到四川,唐红波都要抽空看看尚婷,与她谈心,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两个人还互相交换QQ号码,每当遇到什么问题,尚婷都要请教唐红波,也要向她报告考试成绩。唐红波在网上总是鼓励尚婷。
去年暑假,尚婷参加残疾人游泳训练后,第一时间将在电视上要转播的比赛日程安排告诉唐红波。那段时间,只要有小尚婷的比赛,唐阿姨总是要打开电视为自己遥远的“闺女”呐喊加油。
“一定要好好念书,长大后报效祖国,回报关心过、爱护过你的人们。”临别时,唐红波嘱咐尚婷。
尚婷轻轻地点点头,“一定,妈妈!”
本栏撰文 本报记者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