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难分灾区情·感人故事在延续系列报道
难忘河南人 难舍援建情
近日,记者跟随河南援建人员张玉民行走在江油河南工业园里,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大道、整齐的厂房、成行的绿树。张玉民说: “一年多前,这里仅有民居、稻田、沼泽,杂乱而荒凉,如今大变样了。援建任务结束了,我真舍不得离开江油。”
急公重义
中原汉子激情援建
2008年7月2日,张玉民到达江油灾区,目之所及的城乡街道村庄里,不少百姓搭帐篷而居。那一刻,张玉民决定用自己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早点让灾区群众搬进坚固、安全的住房,尽快让灾区同胞从地震的伤痛中走出来,重新过上正常的日子。
张玉民是河南巩义人,1987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5·12”大地震后,张玉民作为设计院前线指挥部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开始代表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中原爱心小区”、“豫江老年大学”、“备灾仓库”等工程项目的管理。这些项目如期完工后,张玉民开始参与江油河南工业园创业中心等四个项目的建设管理。
江油河南工业园区工程包括雨水、污水、交通、照明、绿化、房屋土建等十几个专业项目,建设范围涉及6个村庄、3000余户村民,征地4000多亩,拆迁880户,协调任务涉及成都铁路局的六个主管部门、四川省的电力、通信、石油、燃气及江油市的十多个部门。从2009年3月至11月,先后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协调会多达100余次。
江油河南工业园区位于涪江冲积地带,地下水位高,一开挖,沟槽很快积满水,曾经为挖一个两米深的基坑,用了3台水泵,半个月才把水位降下来。流沙在施工中经常出现,一处施工点曾经一天塌方两次。为保证工程质量,不得不增加施工成本,改用沙砾换填。2009年8月到9月初,江油降中到大雨和暴雨时间多达22天,湿热的天气不仅影响工程进展,也给工程造成不少损失。园区里除了有不少天然沼泽,地下还埋藏着川西北老矿区大量的陈旧管道,其中一些剧毒管道更需小心对付。民用燃气管道在园区交错分布,总长度240公里,施工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燃气泄漏。有这么多“地雷”,园区施工时只能小心翼翼。
张玉民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他咬牙埋头苦干,克服各种困难。他所管理的项目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征地拆迁,2009年5月20日开工建设,到2010年5月12日,河南江油工业园区等工程已经矗立在江油涪江之畔、东山之下。张玉民所管理的多个项目获河南省“中州杯”奖和四川省“天府杯”奖。张玉民获得四川省灾后重建先进个人和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情深感恩
江油百姓助推援建
张玉民说:“江油河南工业园项目开工后,原以为拆迁难度大,没想到江油百姓十分通情达理,不到两个月就全部拆完。”
一位要拆迁经营用房的私营企业业主,开始时不肯搬迁,当他得知张玉民因连续熬夜整理项目资料,累得两眼红肿,眼底出血,白天仍戴着墨镜在现场协调各种关系后,欣然接受了搬迁条件。
2010年春节前,江油工业园区开展“大干百天”施工活动,张玉民没能回家。春节期间的一个深夜,张玉民忽然发病,实在熬不住了,还是同事一个电话打到江油市人民医院,医生护士半夜三更赶到工地宿舍,给张玉民看病输液。
张玉民由于长期在援建现场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整整瘦了20斤。援建两年多,他呆在郑州的时间不到30天。儿子正上高三,就要面临高考,他把儿子交给妻子;老母亲心脏不好,身体差,两次送往医院,他把母亲托付给小妹。江油群众看到像张玉民这样的援建人员拼命地在工地上工作,深受感动,自发组织慰问团,高举“共产党好,河南人亲”的条幅到工地慰问援建人员,把带来的鸡、鸭、米、面等硬塞给援建工人。
在江油河南工业园区附近的豫江苑小区,市民周先生一见到张玉民,就上前紧拉着他的手,说:“是像你这样的中原汉子到江油帮忙,才让我们江油各方面改善得这么好,听说你们就要撤离江油回家乡了,我们舍不得啊!希望你们常回江油来玩。”
江油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说:“援建工程更是友谊工程,豫江两地人民在援建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将在工业园区这样的载体里,把两地合作的新历程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来源: 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