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者已经返回了,但他们的大爱与恩情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4月6日清晨5点半,天还没亮,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虎就起了个大早,开始对自己去年5月创作的话剧小品《饮水思源》和《等你回家》进行再创作。他打算在今年5月,再次将它们搬上舞台。
这两个讲述安县人民对辽宁援建者感恩之情的小品,在安县开展的“感恩·奋进”系列活动中,感动了远道而来的援建者,也感动了安县的老百姓。
【出炉记】
灵感来自香溪村的自来水
时间拉回到2010年5月,安县要举办一场“感恩祖国,感恩辽宁”的纪念“5·12”两周年文艺晚会。辽宁援建者就要离开了,如何用文艺节目来表达安县群众对援建者的感激之情?这成了摆在导演唐虎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才能把这两年安县和辽宁的情感浓缩进这短短10来分钟的节目中?
正当唐虎抱着一大摞资料发愁时,一则新闻跳进了他眼里。2008年地震后,安县桑枣镇香溪村的水井被震坏了,吃水成了全村人面临的大问题。后来,是辽宁援建者在缺少地质勘测资料的情况下寻找新水源,并在短短10多天时间里,就建成了覆盖所有村民住所的集中供水点。新闻图片里,香溪村的男女老少看见自来水时的那种雀跃与感激,深深印在唐虎的脑海里。
“对,安县人就是要饮水思源!”还没动笔,“饮水思源”这几个字就先跳了出来,剧本也有了雏形——
援建者就要离开了,香溪村的一位老大爷抱着一罐清水送给援建者。旁人不解,辽宁又不是没有水,干嘛送水给人家?“这清水不是一般的水,是感恩水、幸福水。”援建者找到水,为村民带来便利与幸福,而村民则把浓浓的感恩情,融化在水中,献给援建者。
小品在安县文化广场演出的时候,不少援建者和受灾群众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整个小品围绕一罐清水展开,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朴素的情感。但正是这种朴素,连通了他们的心。”唐虎说。
有了《饮水思源》,描写援建者亲属既盼望亲人回家又甘于奉献故事的《等你回家》则信手而来。在唐虎看来,这两个小品是表达感恩的 “姊妹篇”。“在援建者心里,既心系灾区百姓,又牵挂远在家乡的亲人。两年的时间,不只是援建者在奉献,他们的家属也在付出,默默奉献着。因此,我们应当铭记感激的,还有辽宁援建者们的家属。”唐虎十分动容。
【人物记】
台词要从心里说出来
“辽宁的亲人哪,这是你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水,安县永远是你们的第二个家!”《饮水思源》演出时,每当主角“山爷爷”说出这句台词,不少观众眼里总会噙着泪水,拼命鼓掌。每次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扮演者杨波都觉得,自己的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47岁的杨波本来学的是川剧,后来又经过商,开过馆子。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巧遇了导演唐虎,从此重拾舞台表演。“山婆婆”是由杨波反串表演的,演惯了喜剧小品的杨波这回演“正角”,观众能接受吗?
虽说台词就那么几句,但排练时,杨波练了很多遍都找不到感觉。杨波总觉得,台词要从心里说出来,而不仅是从嘴里说出来。“这个剧,是要表达安县人对援建者的感恩之情,绝不能演砸!”杨波索性前往香溪村体验生活,和村民们摆起“条”来。
“原先我们这儿都吃水井的水,地震把井震坏了,水不够吃。若遇上几天下雨,水简直浑得莫法吃。”
“没得自来水的时候,我们要到外头去担水,路不好,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还舍不得用。”
“7月份太阳好毒嘛,人家辽宁来帮我们修水管的同志,太阳再大也不休息,还不在村上吃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句地说起援建者的故事,说起自来水装好后村里生活的变化。都是土生土长的安县人,杨波一下子觉得感同身受。“山爷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时,不仅有味,更有了情。 记者 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