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渗透在我们民族性格的行为中,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仍然繁衍至今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意志。感恩文化作为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自觉回报为动机的特殊文化,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元儿女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及时把握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情感诉求,大力倡树感恩文化,着力精神家园建设,充分发掘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物质家园重建。震后两年多来,全市呈现出重建全面提速、经济加快恢复、社会政治稳定、干群精神振奋的良好局面。 多管齐下建设“感恩文化” 感恩文化作为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自觉回报为动机的特殊文化,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广元坚持统筹推进物质家园重建和精神家园建设,注重以重点人群、重点单位为示范,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和弘扬感恩文化、延续中华传统美德。 强化感恩宣传,形成感恩氛围。我们以“感恩城市”为主线,加大感恩舆论宣传、文艺作品创作和城市形象设计征集,把感恩文化根植于心、形成于思、见诸于形。创作歌曲、舞蹈、小品、诗歌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350余件,以大批优秀精神产品凝聚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强大力量。 强化感恩活动,增进感恩情愫。注重贴近生活实际,采取丰富多样的手段,广泛开展以“感恩自强谋发展,立足岗位作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活动。震后先后举办多场感恩文艺晚会,组织开展感恩文化活动到县区“进板房、进村庄、进校园、进机关”,为灾区群众送图书25万余册,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及抗震救灾慰问电影34086场,充分发挥文化抚慰心灵、增强信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灾后精神家园建设。 强化感恩制度,实现感恩常态。制定年度感恩文化活动总体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推动、群众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坚持把对党、对组织、对群众和父母的感恩态度、道德品质情况纳入干部综合评价中。形成倡树感恩文化的长效机制,促进感恩教育、感恩活动的常态化。 强化感恩导向,干群感恩互动。坚持旗帜鲜明地倡树感恩文化,教育和动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感恩奋进、加快发展。通过一手抓党员干部教育,一手抓普通群众教育,形成全市干群感恩奋进的良性互动。 “感恩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倡树感恩文化,不仅继承传统而且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使感恩文化更加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在灾后重建中使深深根植于民族性格中的感恩情愫和感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崭新的意义和价值。 进一步催生感恩自强、加快重建的思想共识,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社会的感恩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不断增强,深深根植于民族性格中的感恩情愫,在灾区人民身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感恩自强谋发展、聚精会神搞重建的强烈共识。 进一步振奋了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加快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市干部群众在感恩自强意识的激励下,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勇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进一步激发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6.1%,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建市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趋优、质量向好、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进一步形成了关心关爱、互相帮助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震后及时开展心理救助治疗,带去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温暖,激发鼓励灾区群众勇敢面对生活。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关心他人、友爱互助的意识不断增强,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浓厚社会风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倡树感恩文化三点启示 感恩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思想观念如何演变,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力量,作为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美德,感恩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我们深切体会到,倡树感恩文化,对于今日之中国、对于社会之和谐,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 以树立新的感恩观为基础,注重创新与继承相统一。感恩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强劲的力量源泉。同时感恩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地吸收先进文化、贴近时代进步的潮流、符合实践需要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参与度。倡树感恩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倡树感恩父母、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这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社会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 以强化社会外部力量约束为保障,注重“内”与“外”相统一。感恩文化建设既要重视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懂得回馈和报答的道德义务,也要强化外在道德力量约束,避免权利与义务脱节的现象,在奉献和回报间建立良性机制。要建立健全以社会舆论引导、评价和监督的外在约束机制,营造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懂得感恩的人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使不懂得感恩的人受到道德谴责,推动全社会感恩之心、感恩之行得到显现和广泛推行。 以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参与为关键,注重“知”与“行”相统一。要重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着力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构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感恩意识成长。要紧贴不同社会群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采取针对性、特色性的内容、载体和形式,以参与式、互动式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爱党、爱国、爱家、爱岗等感恩活动,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不断形成全社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浓厚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