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只要你捐出财富做慈善,能帮助他人,就不应该去苛责动机。对于高调慈善的陈光标,无论你怎样猜测他的动机,他的行为总那么引人注目,仿佛在告诉世人,就算做慈善的目的是要出名,也是崇高的。我们只能把检验的标准留给时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自然的灾难一旦发生,就会凸显人类的渺小和无奈。雅安地震,新闻媒体瞬间就把惨痛的画面、灾民的痛楚、救助的艰辛传到了远离灾区的千家万户。
面对这一切,一个问题自然而然的浮现,我们能做些什么?如果要有物质上的支持,大部分的个人不可能亲赴灾区,只能通过慈善组织来表达爱心。拷问接踵而来,慈善组织值得信任吗?
中国红十字会对上述传闻进行了辟谣。从官方微博的断然否认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即台湾红会的捐助实际上是来自2008汶川地震的捐献专项款项。 实际上,台湾红会汶川地震的专项捐款,至今仍有大量资金在沉睡。慈善,不差钱。
此次被热捧的壹基金,也是一样。雅安地震一发生,壹基金的募捐工作就紧急启动,公布了各种捐款方式。而查阅壹基金公布的最新一期财务报表,其账面还有超过3000万的余款。
慈善,差的不是钱。也许一则“旧”新闻,能够淋漓尽致地诠释这一点。2012年,成都红会所设汶川地震募捐箱善款多年未取导致纸币发霉被媒体曝光。成都红十字会承认工作不力。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慈善,究竟差什么?慈善,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冷思考,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金融时报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慈善背后的堕落英雄》,指出“慈善是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但慈善的动机并不单纯。”该文开始列举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服用禁药的阿姆斯特朗的Livestrong基金会为癌症患者募得了5亿美元。死后陷入猥亵女性丑闻的BBC前注明主播萨维尔捐出了90%的个人财富。文中的结论是“对于人类,利他行为的动机更加复杂。我们捐钱募资的原因多种多样,帮助他人固然是其中一种,但还包括建立自尊、赢得尊重(如果你非要把音乐厅以我命名的话……)、讨好朋友、升华情感、抚平创伤……以及摆脱罪责。”
慈善的动机是一个心理学的话题,也许并不太重要。很多人想,只要你捐出财富做慈善,能帮助他人,就不应该去苛责动机。对于高调慈善的陈光标,无论你怎样猜测他的动机,他的行为总那么引人注目,仿佛在告诉世人,就算做慈善的目的是要出名,也是崇高的。我们只能把检验的标准留给时间。
而慈善捐助的效果,这应该是及其重要的,是慈善的核心,也往往被忽视。人们会津津乐道企业、名人捐款的数额,而对后续的过程不再关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主管雷克曾指出,“打动捐赠者。受到触动的捐赠者便会解囊相助。这些善款是否能起到作用,没有人百分之分地清楚。谈到援助,人们只是习惯于去衡量投入:捐了多少钱。而产出——有多少人因此得以生存,或是生活得到改善——几乎很少有人去关心。”自从2010年雷克接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来,他一直来推动慈善领域的“循证革命”,既对慈善活动的援助效果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的研究正逐渐地演变成实证课程。
应该说,每个普通人,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实力,来完成自己的“慈善”,来传播自身的“关心”。这几天,潘石屹和史玉柱大手笔捐助壹基金,壹基金的理事分别是:冯仑、李连杰、马云、马化腾、马蔚华、牛根生、王石、杨鹏、周其仁、周惟彦。广义上来说,你打过工,捐或被捐过工资,或心甘情愿或万般无奈的交过特殊党费,纳过税,喝过牛奶,看过电影,用过电脑,存过钱,买过房子当房奴,家人朋友喝过脑白金,父母长辈去寺庙被和尚”劝说”花钱烧过香,炒过股,买过银行推荐的保险,就为慈善做了贡献。
再审视一下各种基金发起人的名单,就明白,靠一腔热血做慈善是远远不够的。如比尔盖茨、巴菲特、史玉柱、李连杰、成龙,自己成功了,慈善就有人追随,有更大的能力之后,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而对于不能达则兼济天下的人,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善。这不是表演,是人生。 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