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海、刘吉霜这对普通平凡的夫妇,在极其贫困还身带残疾的情况下,带着未满2岁的女儿义务筑路近3年,遇坡挖坡、遇石砸石,硬是把南岸西区E街区山后的黄泥坡这条羊肠山路凿成3米宽、2公里长的石子路,让附近方上万居民有了便捷的出行路。残疾夫妻的朴实之举感动了宜宾城,感动四川,被省、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经爱心网友推荐,宜宾爱心网正式授予余天海、刘吉霜夫妇“爱心夫妇”的称号。
在这对“爱心夫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其萌生修路念头?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们在贫困状况下能坚持三年修路不止?
2011年12月22日,宜宾市一医院医务人员带着慰问品来到了余天海夫妇简陋的家,余天海夫妇带着女儿在家门口热情迎接。于是,一段尘封四年的往事就像一罐窖藏的老酒,重启记忆就如浓香的美酒飘来,一股春天般的暖流也在冬至寒冷的天气里荡漾开去……
四年前因“救命”与一医院结缘
余天海和刘吉霜是一对苦命人,年龄相差12岁的两人艰难结合在一起,刘吉霜怀孕时已是40岁的高龄产妇,余天海更是年过半百的白发人了。两人从南溪来宜宾打工,过着艰辛且清贫的日子。
2007年8月8日,因怀孕导致全身浮肿长期卧床保胎的刘吉霜突然出现临产征兆,起初还因疼痛大叫不止的她,却突然出现抽搐并昏厥过去。余天海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经人提醒才赶快拨打了宜宾市一医院的急救电话,很快,宜宾市一医院的120救护车就将昏迷中的刘吉霜送到一医院产科。经医生紧急检查,考虑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子痫抽搐,母子均随时有生命危险,需紧急手术抢救,医院在患者仅交了200元住院费情况下,产科全体医务人员立即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投入了紧张的手术和抢救,最终母子平安。
孩子生下来以后,余天海因为生计原因每天在外打工,不能在医院照看爱人和孩子,留下刘吉霜在医院无人照料。宜宾市一医院产科的医护人员对刘吉霜和孩子格外照顾,产科江琴主任自己掏钱为患者购买饭菜,科室还请护工免费照顾母女俩。
两个星期后,刘吉霜出院时,余天海拿着刚领到的700元钱送到医院,可这离全部4200元的医药费还差很远。但最终,医院考虑夫妇俩的实际困难,减免了他们的医疗费用。夫妇俩带着感激之心抱着孩子回到家。至今,出院时,宜宾市一医院所开具的所有费用发票夫妇俩都还装在一个口袋里保管着,他们说一辈子也不会忘了一医院的恩情。
“感谢一医院,是医院救了我的爱人和孩子。”从此,这句话成了余天海常挂在嘴边的话。
感恩修路 让爱传递
祸不单行。孩子出生没几个月,余天海从家里的阳台上摔落,髋关节被摔断。等余天海养好伤后,他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劳动力,两人只能靠捡破烂生活。2009年3月的一天,刘吉霜和拄着双拐的丈夫在南岸西区E街区山后一条仅容得下一个人经过的黄泥小便道上行走时,看到前面一个老人因路滑摔倒。一路沉默的余天海突然对刘吉霜说。“咱们把这条路修宽些吧,让老人和小孩子走在这条路上不用摔跤。”“好呀。”刘霜吉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她懂丈夫的心,当年她难产进医院,宜宾市一医院不仅救了她和女儿的命,还减免了她们的医药费,丈夫一直想报恩,虽然苦于没有经济条件回报一医院的医生们,但是修路可以帮助居民出行,也是一家人对好人们的一种回报。
于是,夫妇俩带着年幼的女儿,扛着锄头、带上镰刀就开始在黄泥坡的路上一锄一锄地开挖修路。除了基本的捡破烂维持生计,其余的时间夫妇俩几乎都花了在修路了。一丛一丛的荆棘被他们一刀一刀地砍掉,一块一块的顽石被夫妇俩一点一点地挪动,一铲一铲的泥土铺平在逐渐拓宽的路面上……如今,一条宽3米、长2公路的石头路已然延伸在山间,方便着来来往往的居民,余天海夫妇俩心里很是高兴。
爱心、耐心、责任心构建起和谐医患关系
2011年10 月22日,正值冬至,天寒地冻,余天海家里却洋溢着温情。宜宾市一医院的医务人员四年后回访余天海夫妇,让他们在冬日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暖。余天海带着医务人员走在修建的这条爱心路上,重温记忆,不断地感谢医院当初对他们一家的关心,他说:“我们是不会放弃修路的,只要我们有时间,我们还会再把路修得更平更好些。”他要用实际行动,把宜宾市一医院对他们的这份关爱传递下去。
在医患关系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这一幅场景不禁让人心生感动。宜宾市一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当初用爱心、耐心、责任心给患者撑起了一把温暖的大伞,建立起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会在患者心中播下另一颗爱心的种子,并在这对平凡夫妻的身上所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让爱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