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近山东日照安康家园的338名地震孤儿 -背景 远在山东日照,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生活着522名四川灾区的孩子,其中338名是地震孤儿。地震后,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灾后第一年。 几天后,他们将告别这里,回到四川。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山东日照,见证孩子们在异乡的生活。 从成都出发,经过两小时20分钟,飞机抵达青岛。沿着长长的海岸线,汽车行驶约两小时,便到了海滨城市日照。 一年前,孩子们就是沿同样的路线到达这里。 安康家园坐落在日照钢铁集团生活区。占地50亩、拥有4幢住宅楼的“安康家园”相对独立,配套投资2000多万元。一排排整齐的新楼房,操场上的各种体育设施,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正在学校上课,五点半放学回家。”园长齐建新告诉记者。为了使孩子们回四川后生活得好,齐园长正组织安康妈妈向四川来接替的新妈妈传授经验。 听到四川话,孩子们很兴奋 5点30分,一辆大巴车驶进家园。孩子们一个个欢呼着飞了出来,在操场上打乒乓、玩篮球,到处是活蹦乱跳的身影。 “小朋友,你是从啥子地方来的?”听到四川话,正在奔跑的小男孩猛然停住了:“叔叔,你是从四川来的吗?” 听到熟悉的家乡话,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记者提出,要去他们房间看一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带记者去。 11岁的张森,上楼的时候一直牵着记者的手。与张森同一个房间的蒋兴伟跑在前面,迅速将门打开。两室一厅,客厅里有沙发、茶几、电话、液晶电视。这套房里住4个孩子,一个安康妈妈。 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有白白的蚊帐。和他们同住一个家的“安康妈妈”郭阿姨悄悄告诉记者,张森是都江堰幸福镇人,父亲在一次事故中遇难,地震时,妈妈又遭遇不幸。去年张森刚来到安康家园时,前几天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经过一年,他现在渐渐开朗了。 与张森、蒋兴伟对面的房子里,住着一名羌族孩子尚云贵,来自汶川银杏乡。父母都在地震中遇难。“家里只有一个爷爷了。”说起这个,尚云贵脸上黯淡下来,不过很快,他拿出一个篮球,向记者展示用一根手指将球顶起来旋转,“这可是我练出来的绝技哦!” 共进晚餐,有荤有素有辣椒 这一天,记者在孩子们的带领下,去食堂和他们共进晚餐。 不锈钢餐盘里,有拌黄瓜、青笋肉片、炒豆芽,还有煎饼。孩子们把记者当成客人,一个主动去打汤,一个拿了餐具去帮着加辣椒。 孩子们热情好客,向记者这位“大客人”介绍说,饭菜吃完了,可以再加,“可不能客气哟”。午餐也都是两荤一素,而早餐,则有鸡蛋、稀饭。 家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四川孩子习惯吃辣椒,因此每顿都专门放一盆辣椒在打饭窗口旁边。考虑孩子中有回族人,园里还专门设置了清真餐厅。 一边吃饭,孩子们一边七嘴八舌说起自己在这边最难忘的经历:第一次看见大海,在海边捡贝壳;第一次坐飞机,又兴奋又害怕…… 饭后,孩子们来到家园里的操场上,打乒乓,打篮球,玩双杠,坐跷跷板,女孩子则喜欢一起跳绳。海风吹拂,操场里欢腾嬉闹的孩子,发出愉悦的欢笑声。 傍晚七点,天色暗了下来。孩子们回到各自的房间,看书,做作业,窗户里透出一盏盏明亮的灯光。 “我可以回家看爷爷了!” 6月18日,这些在日照生活的孩子将全部回到四川。新的永久性“安康家园”建在双流。孩子们回来后,将入读新建的新棠湖小学和扩建的九江中学。 每个孩子都很兴奋。“我可以回家看爷爷了!”“我想念以前的同学,想去学校看看他们。”广元利州区宝轮镇的王天宇,一再追问记者有没有去过他的家乡。 “想回家吗?” “当然想!”11岁的王天宇歪着脖子,他说家里还有他的爷爷、姑姑。他要把自己在海边拾的贝壳和一枚大海星,送给姑姑家的小弟弟。 在日照学习生活一年,跟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家园里的阿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他们舍不得离开的原因。汪玉在日记中写道:“这里就是我生命里第二个家。”安康家园的如潮爱心 说起日照安康家园,不能不说起园长——一位极具爱心、孩子心目中温和慈祥的伯伯、55岁的齐建新。 地震发生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共同建立“日照安康家园”,时任天津师范大学工会主席的齐建新被选定为园长。 孩子们刚到日照时,由于受到过度惊吓,有的孩子梦里都在哭喊,甚至有的还有轻生的念头。 “首先得解决心理问题。”齐建新请来权威的心理咨询师,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孩子们心理问题由刚来三个月时的11.3%,降到现在的3%左右。 为了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生活,去年家园拒绝了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齐园长还说,在家园和学校里,不允许任何人提到一个词:孤儿。 在管理模式上,安康家园采用家庭式管理。每套居室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阿姨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们为“妈妈”。 作为地震孤儿最集中的家园,日照安康家园得到了全国妇联以及山东省、日照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日照市市委书记杨军、市长赵效为在中秋、除夕的时候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过节。 如潮的爱心,让孩子们终于告别阴霾,迎来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