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沧龙:兼济天下 永不停息 |
“慈善是人们心灵中的一束阳光,它润育着真,折射着善,升华着美,既可抵御严寒,亦可消除酷暑,清凉盛夏,是人生的一种心灵生态和精神境界。”
——刘沧龙 在“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中有一个特别的奖项——“慈善特别贡献奖”颁给了2008年捐款6610万元的四川宏达集团董事长刘沧龙。 在幸福有余时助人,值得称道;而当自身受创还坚持向更困难的人伸出援手,更是一种崇高境界。正因为此,四川宏达集团董事长刘沧龙获得“2009慈善特别贡献奖”。在地震中,注册于什邡的宏达集团遭受了惨重打击:百余职工遇难,三百余职工受伤,设备受损,厂房开裂,直接损失达7个亿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沧龙却在第一时间宣布捐款500万元用于救援灾区,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让所有农民都能“小康” 与黄如论一样,刘沧龙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年来,农村一直是刘沧龙捐赠的“主战场”。1999年以来,刘沧龙已捐资2270.9万元修建村中小学校舍、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读书,捐资2120万元修建农村村道;2004年,在四川捐资800万元;从2005年开始,在四川分五年捐资1.1亿元建设“宏达新村”,以此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刘沧龙说,他有一个理想,就是让所有农民过上小康生活。他一直朝着这个理想,努力着。 1979年,靠着借来的500元钱,开矿山、办工厂,使刘沧龙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什邡市最早一批创业者。那时候,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很多企业经营不善迅速垮掉,借来的钱自然就还不上了。也有不少人耍滑头,转移资产,注销公司,再重新成立一家新公司,赖掉以前的贷款。当时刘沧龙身边的人也向他提出:“别人借钱都不还,我们为什么要还?”刘沧龙不为所动,他说:“从古到今,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借钱还钱,你才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今天你赖掉了一千万、两千万,但是明天你需要资金,可以赚更多钱的时候,你可能就借不到钱了,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 刘沧龙最自豪的是:从建厂以来,他没有拖欠过金融机构一分利息,更没有逾期还款的记录,这在同时期的企业中是极其罕见的。 诚信与慈善紧密相连。宏达集团慈善的亮点是关注”三农”,反哺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捐资修建或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读书、修建农村村道、为农村贫困户建房、支持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刘沧龙把自身的公益理念也灌输到企业的文化中。他认为,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慈善公益基因,企业的慈善品德和公益情怀是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动力源泉。 他将宏达集团的企业使命定义为:宏则龙腾沧海,达则兼善天下。这便是宏达的慈善基因。他说,宏达要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参与公益事业,用行动倡行诚信和公平,根植沃土,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惠及后代,使个人、企业和社会三者和谐、共赢发展。 做一个伟大的企业 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宏达集团损失惨重,特别是位于什邡的磷化工公司穿心店基地遭受灭顶之灾,厂房和员工宿舍整体坍塌,此外,在重灾区绵竹市、安县以及甘洛县等地的3家成员企业也均不同程度受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刘沧龙带领着集团领导层迅速赶到什邡等重灾区,组织员工积极自救,并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500万元救灾款,第一时间组织重建…… 有人问刘沧龙为何在自己已经严重损失情况,还带头捐款,他的回答是:“这些都不重要,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救人……” 与此同时,他的公司还顶住自身压力,在严重缺乏铲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具的严峻情况下,紧急支援地方学校抢救被埋学生和抢修被视为生命线的灾区公路。各受灾成员企业在面临缺水少食的巨大压力下,一方面优先保障抢险部队的用餐,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受灾及抢险员工的伙食,同时每天还尽其所能为受灾群众集聚区提供300人次可口饭菜。 刘沧龙还明确指示集团后勤保障组,尽量安排集团外地成员企业组织好内部物质供应,不要向当地政府伸手,让政府把食品、饮水和帐篷等急需物质,尽快分发给更多的、最需要援助的普通受灾群众。 地震期间,刘沧龙坚持不减产、不停产、不裁员、不降薪、不欠薪。他说:“地震可以整垮我们的厂房,但整不倒宏达的脊梁,给我一年的时间一定还世界一个崭新的宏达。” 在金融风暴和5·12大地震的双重影响下,宏大集团2008年仍然完成了220亿销售收入,实现15亿利税,同时还在西藏地区捐献了700万元人民币。 刘沧龙希望宏达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一个好的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的区别在于,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