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9点,河南省南阳市殡仪馆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徊。河南省南阳市建国前老党员、抗战老兵杨美田追悼会在这里举行,老人的遗体覆盖着党旗。河南、泗洪两地上百名党员、群众向她鞠躬、告别……
追悼会现场
“三千里烽火硝烟生死与共,八十年赤胆忠心坚守信仰。”一副挽联正是杨美田戎马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在泗洪县,杨美田、马振藻和张道干三个人的名字,因张道干苦苦寻找丢失70多年的党员身份而紧密相连。马振藻是张道干老人的入党介绍人,杨美田是张道干恢复党籍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明人,他们曾经在泗洪这片红色热土上并肩作战,他们是一起经历生死的亲密战友,大家深深地被他们之间的故事打动。
2015年张道干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寻找他的入党介绍人马振藻和杨美田
她在病危期间,多次提醒子女:“记得帮我交党费”
杨美田1921年出生于河南省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今年6月7日在河南省南阳市病逝,生命永远定格在了98岁。她出身豫东望族,系宋朝开封府杨家将的后裔。明末清初,其祖先因黄河泛滥由开封辗转迁到田胖村。家中兄弟姐妹9人,杨美田最小,被村里人称为“九妹”。她17岁投身革命,21岁加入了新四军。她参加抗日活动,发动群众,传递情报,站岗放哨。为给丈夫马振藻筹集物资,她变卖自己的嫁妆和首饰,多次从豫东前往苏北给新四军送子弹、经费、情报。她和家人曾三次化装成乞丐,为战斗在泗洪县的新四军金锁区区委书记、区长兼武工队队长的丈夫马振藻部队送去子弹和急需的药品,后随丈夫转战在苏北、淮北等抗日战场,经常女扮男装,和武工队男同志一起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杨美田老人一生简朴,共养育了七个子女。她的四女儿马丰华告诉记者,母亲在病危期间,曾多次交代她一件事,那就是要记得帮她交党费。
在杨美田生前居住过的地方,一个用白色透明胶布缠了又缠的放大镜是杨美田视如珍宝的一件物品,那是丈夫马振藻留下的放大镜,至今整整28年,杨美田每天用这个放大镜看书读报,并坚持学习。在她的窗前一直摆放着《我是共产党员》《力量的源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家人多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放大镜,可老人说:“只要还能用就不可以丢,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浪费。”
她告诫子女:“不沾、不黏、不贪。”不沾别人光,不沾国家光;做事干脆利落;做人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杨美田老人常对身边的人说起当年参加革命的事情,因为条件艰苦有时候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蹲到树根边将就一晚,有时甚至连被子也没有,也因此,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在床边放一件衣服,这是因为,她随时准备穿上衣服加入到战斗中。
2015年8月4日,张道干从家中出来迎接杨美田
投身抗战成为战场上的女英雄
1942年秋,杨美田接受命令从睢县出发,一路乔装,出河南,过徐州,到洪泽湖、洋河一带,将子弹、大洋和情报交给新四军。在过徐州南门时,碰上端着明晃晃刺刀的日本兵,但是她镇定自若,将子弹和银元放进了侄子的棉衣里才过关。
杨美田参加了朱家岗守备战,在枪林弹雨中,她负责搬运物资、看护伤员等后勤工作。当时,杨美田动员群众和民兵给前线的战士们送饭、搬运伤员、打扫战场、埋葬烈士遗体。不久,杨美田随武工队到朱家岗以东的敌我拉锯地带开展工作,主要是动员青壮年参军,组织扩大地方武装,宣传抗日,组织成立妇救会、儿童团、姊妹团和自救会。武工队经常夜里在屠园、仓集、洋河一带,挖断公路、拔掉电线杆、袭击敌人的运输队。为了不暴露身份,杨美田等女同志都女扮男装。1943年9月,杨美田被委派去龙集镇勒东村兵工厂当军工战士,在那里制造简单的武器,修理缴获的枪炮,还制作军装等。当时的兵工厂经常进行军事训练,还学习骑马和射击。兵工厂缺原料、生产任务不足时,就教她们学文化。后来,杨美田还当了兵工厂内部保卫组的组长。
1945年,杨美田随队跟洋河的日寇打拉锯战。当时,给她配有一匹马和一把二十响驳壳枪,便衣队的副队长又送给她一把日本造小手枪。那时她们经常在半夜或黎明时分,到公路边、运河边打伏击,袭击日伪军的巡逻队和运输队,缴获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切断敌人的运输补给和通信联络。一次,杨美田和武工队几个同志骑马到周庄一带做群众工作,快晌午时,有一二十个穿便衣的汉奸下乡“征粮”。得到群众报告后,杨美田带着战士追了过去。不到半里地的距离,双方都开了枪。敌人一看她们骑着马、带着枪,知道不是对手,就赶紧钻进了庄稼地四处分散逃走。有3个沿河边跑的,被她们骑马追上并缴了械。
三块银元见证革命情谊 老人留下遗愿:“再回老区看看”
泗洪县和南阳市相距千里,因淮水相通,更因革命紧紧相连。泗洪是杨美田老人生前念念不忘、梦魂牵绕的一片红色土地,她和丈夫马振藻曾在此洒下了青春和热血。
年轻时的杨美田(左)和马振藻(右)
1942年秋,担任金锁区委书记、区长和武工队长的马振藻,受上级指派,到界集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马振藻的影响下,张道干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没多久,杨美田也来到这里,担任妇救会主任。张道干让马振藻夫妇吃住在自己家里,秘密发展抗日武工队。
马振藻带着武工队到曹庙、屠园、仓集一带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砍掉日军电话桩,袭击日寇运输队。每次出发前,张道干都让母亲做些干粮给武工队带上。由于张道干表现积极,英勇无畏,1942年12月,在马振藻的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6月,马振藻和杨美田又奉命到屠园、洋河一带发展新的抗日武装。临走前,马振藻交给张道干三块银元,感谢张家人为革命的付出。马振藻交给张道干三块银元就是杨美田抗战时变卖首饰嫁妆换来的。
1946年11月,张道干所在的党组织遭到破坏。为保护同志,负责人被捕前销毁了党员名册和相关证明材料。自此,张道干没有了党员身份。1950年,张道干从华东野战军警备旅复员回乡。他急切地找到地方党组织,但已无人能够证明他是党员。此时他把复员证也弄丢了。有人提出,让他找入党介绍人马振藻来证明。从此,张道干踏上寻找马振藻之路。
直到2014年10月,张道干在侄儿张绍宝的陪伴下找到本报记者寻求帮助。在记者的帮助下,张道干抗战老兵的身份在2014年底得到确认。看到报道的泗洪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陈平,几个月后联系上了马振藻的妻子杨美田。她住在河南省南阳市。早在1947年,马振藻和杨美田就回到河南的家乡开展革命工作。马振藻已于1991年去世。在2015年7月19日央视《等着我》节目中,张道干和杨美田分别71年后再次相见。张道干将3块银元交给杨美田:“银元是党的财产,是我入党73年的见证。”
原来,当年马振藻给张道干的三块银元,他根本没有花。特殊的年代,三块银元对普通农户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少的钱。可即便穷得吃不上饭,屋顶有窟窿,下雨天漏雨,张道干也没有把三块银元拿出来过。张道干的侄儿张绍宝记得小时候,家里实在困难,山芋叶子、油菜叶子都吃过,也不见大伯能拿出三块银元换钱补贴家用。有一年大伯生病,都快不行了,即便如此也没告诉他有三块银元的存在。无论条件再苦,他都没舍得花银元。即使吃树皮、草根和猪糠,张道干也没舍得把银元拿出来换钱,他始终认为那是党的钱,不能乱用,有朝一日一定要还回去。
2015年8月4日,杨美田在子女的陪伴下,从河南来到张道干家中,为张道干的党员身份作证。杨美田又带来了三块银元,三块银元成了他们之间的牵挂和念想,更见证了三人深厚的战友情。2016年6月15日,他们一同将三块银元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7年10月,张道干因病去世。
为圆战友张道干执着一生的心愿,也为了让更多人勿忘历史,杨美田帮助战友说证言写证明,从不喊累,即使她身体不舒服,也要执意前往。儿子马希林说,这就是他们革命的战友情,共产党员的本色。“母亲,还想到她曾经战斗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杨美田大儿子马希林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前念念不忘地就是泗洪老区人民,那是她和父亲魂牵梦萦的地方,三块银元将三个老兵紧密相连,他们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激励着后人。
如今,马振藻、杨美田、张道干都已经离去,但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据泗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王春建介绍,得知杨美田老人去世后,他带着老区人民的问候专程来到南阳市,向杨美田老人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泗洪县在张道干生前居住的地方建设了张道干故居,并在大王庄建设了新四军四师师部旧址,里面展示了见证张道干与马振藻、杨美田并肩战斗的珍贵史料,留给后人瞻仰。
三块银元,见证了70多年战友情,承载了这三名老党员一生不变的信仰。(作者 裴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