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来余姚支援的杭州消防支队武警官兵在余姚市南西路帮助转移被困群众。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核心阅读
“菲特”来临,浙江各地降雨量剧增,江河漫堤、道路被淹、房屋进水、城市内涝、停水断电……各城市灾情告急!全省紧急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一把手迅速到岗到位,第一时间实施救援。干部与群众组成应急分队投入抢险救灾;子弟兵与百姓一起抢修加固堤坝,保住大堤安全;当地群众与受灾群众一起,谱写一曲“众志成城抗洪救灾,全民守望互帮互助”全民抗灾凯歌……
风雨潮碰头三重叠加
■灾害程度创纪录,6座大中型水库超水位
尽管生活在沿海,尽管年年经历台风,但10月7日凌晨的“菲特”,还是让浙江人大为吃惊:
近中心最大风力14级,是10月份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更让人吃惊的是,它有着扑朔迷离的路径,超乎预料的强度。随着它的移动,暴雨瓢泼般洒向浙江,又恰逢风、雨、潮碰头,三重叠加灾害程度创历史纪录。
7日,杭州、绍兴、丽水等内陆部分地区出现了8—9级大风;苍南石砰山、苍南望洲山风速最大达到76.1米/秒和73.1米/秒,风力超过17级。
宁波4天内全市平均降雨量397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量,相当于全年降雨量的1/4。余姚市平均降雨量达414.6毫米,最大降雨量达714毫米,相当于北京两年的降雨量。地处浙北的湖州市,境内普降大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平均过程雨量272.7毫米。东苕溪德清闸水位超历史最高,西苕溪港口站水位超历史最高,全市11座大中型水库有6座超汛限水位……
江河漫堤、道路被淹、房屋进水、城市内涝、停水断电……急!急!急!
紧急动员严阵以待
■力争“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
“百姓安危是第一要务。”“菲特”到来之前,浙江就全省紧急动员起来。10月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警惕做好防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时,正值国庆假期。各级党政机关一把手立即停止休假,迅速到岗到位。省防指连提三级应急响应,从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省海洋与渔业局通过视频系统对沿海市县海洋渔业系统防台措施落实进行部署检查;旅游部门迅速组织沿海、岛屿等地游客疏散;农业部门组织抢收成熟农作物;省交通运输厅等省防指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10月6日下午,全省各地山区、乡镇有近2000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近1.5万户农家乐经营农户,停止接待游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6日18时,温州、台州、宁波、舟山等市在港避风船只35795艘;转移人员57.4万人,其中海上转移人员18.2万人,陆上转移人员39.2万人。
“灾情就是命令,大灾就是大考。”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亲临一线指挥。8日7时起,宁波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半小时内,100多万学生家长收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一天的公告信息;1个小时内,部队官兵、抢险队伍奔赴重灾区抗洪救灾;两个小时后,应急物资、食品储备调拨完成;最短时间里,500多机关干部组成19支队伍自带救灾装备,自带副食品解决用餐问题,驰援余姚市抗洪救灾。
洪水滔天,救援必须赶在第一时间。“管家弄有一名孕妇被困在家里。”8日8时许,正在余姚市财富广场附近老居民小区巡查的实习民警沈旭东接到报告。当沈旭东带领两名协警趟水到达孕妇所在的房间时,积水已漫至胸口。为了避免孕妇接触到积水,又不让腹中的胎儿受到压迫,沈旭东找到一块门板,让孕妇坐在上面,他和另外两名协警一起用肩膀扛着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7日深夜23时,停靠在湖州市西苕溪长兴港口大桥上游的一艘货运空船,缆绳突然断裂,被河水冲向航道中间,船只失去控制,急流而下,危在旦夕。地方海事部门救援艇及时赶到,用缆绳绑住船只,成功予以施救。“我们在台风来临之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使各类船只回港避风。”海事部门的负责人说。据悉,“菲特”登陆前,湖州市共组织船只回港避风10359艘,劝返劝退游客24600多人,转移群众55442人。正是灾前避险工作的及时到位,才使得该市在此次重大险情面前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8日凌晨,湖州长兴县和平镇吴山村河段堤坝出现漫堤、管涌,3000多名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险情就是命令!”全县立即出动6000余名机关干部、部队官兵,与群众一起组成应急分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在洪水滚滚的河道旁,人们忙着铲沙、装袋、搬运、截流……经过连续一天一夜的抢险施工,吴山村河段一度出现的重大险情终于得到解除。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东海舰队、省军区、第一集团军、宁波军分区以及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官兵迅速集结,12147名官兵驰援宁波,紧急调运皮划艇(船)234艘和军用车辆343辆投入抗洪救灾。10月7日晚上,姚江大堤洪陈村30多米堤坝出现较大险情。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官兵冒着大雨,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线,编织沙包填堵缺口。经过两个昼夜的紧急抢修加固,堤坝险情排险,保住了大堤的安全。
大灾面前有大爱
■1.6万名干部深入社区走进4.3万户家庭慰问
“亲爱的百姓:在这次灾害中,如有困难的人都可进入博泰家纺。博泰家纺特别为大家安排了吃和住,请相互转告。”这是10月8日张贴在宁波鄞州区高桥镇江南村的一张告示。
鄞州区高桥镇20个村全部被淹,水深齐腰,许多村民和外来流动人员有家难住。博泰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应菊翠立即把厂房腾出,接纳了350多名受灾群众。
余姚“洪水围城”,宁波第一时间调运100万多份各类食品,用大卡车、冲锋舟等多种交通工具接驳,送到了受困群众手中。得知余姚受灾群众好几天依靠饼干、方便面等干粮维持生活,向阳渔港集团主动制作营养午餐和晚餐,短短两天里,送去6.1万份盒饭。
1.6万名干部深入192个社区、走进4.3万户家庭,上门慰问。投入581台排水泵,开足马力日夜排水泄涝。“危难之时有干部在,群众就有主心骨。”宁波市代市长卢子跃说。
众志成城抗洪救灾,全民守望互帮互助。截至10月10日晚上8时,宁波市区110个社区积水已基本消退,47条道路恢复通行,9个小区供电交通恢复;余姚主城区已恢复80%的供水量,33条电力线路恢复供电,广播电视恢复播出,通讯修复60%以上。
“从甬城到泳城再到勇城,在大灾大难面前,宁波人相互守望,挺住了。”一位网友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筑牢防灾“安全网”
■宁肯“十防九空”,也不能听群众哭声
浙江能顶住强台风“菲特”,缘于浙江历届党委、政府倾力筑起了覆盖城乡的防灾、减灾、抗灾“安全网”。
浙江,背倚大陆、雄踞东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个面积不大的省,海岸线和海岛岸线却超过6500公里。绵延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为台风肆意登陆和对流雨形成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台风影响浙江的次数增多、强度增强,短时暴雨降水量屡创历史新高。
而浙江人盘桓的余地已越来越小,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财富日益集中。浙江已淹不起、涝不起……这使浙江人痛下决心:宁肯少建几幢楼,晚修几条路,也要加紧建设防台御潮“生命线”。
1997年11号台风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投入50多亿元,建设标准海塘1400公里。1999年,浙江再次投入110亿元,建设标准江堤1200公里。此后,历届党委、政府均把建设海塘、江堤视为重要使命,全省60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防台御洪的“安全网”在不断延伸。
与此同时,浙江启动120多个重要城镇的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对存在病险问题的1021座水库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也拉开帷幕……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全面推行“强塘固房”工程。
按照规划,3年内,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类坝水库和重点小型二类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大幅提高全省水库安全度;做好海塘、江堤加固维修和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海塘、江堤防台御潮能力。
如果说,工程措施是防台御洪的硬件,那么,防范机制则是软件。浙江双管齐下,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浙江不断完善防台御洪机制,力求“两手都要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十防九空”,宁听群众一时骂声,不听群众事后哭声。
台风、洪水变幻莫测,预警是关键。浙江首先从完善“预警体系”上下功夫:台风登陆前,省委、省政府都及时召集防汛、气象、水利、海洋、国土等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会商,分析台风移动路径、风情、雨情、潮情,针对台风影响的时间范围、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防御能力,提出应对思路,明确防御重点,确定工作措施。
目前,浙江已实现了防台御洪监测预警全覆盖——各地均装备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天气状况视频监视系统,可准确预测台风移动路径、登陆时间地点和风雨影响程度;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和洪水预报调度系统也配置到城乡的各个角落,洪水预报和强降雨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全省还启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对1771个地质灾害点实行巡查监测,对上千座水库实施驻库安全监管,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水平。
有了这些“千里眼”、“顺风耳”,就可以根据台风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及时调整防御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果断采取应急防范措施,提前实施危险区域人员紧急转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报记者 王慧敏)